雪中听筝
玉柱泠泠对寒雪,清商怨徴声何切。
谁怜楚客向隅时,一片愁心与弦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晶莹如玉的柱子面对寒冷的雪花,清亮的曲调带着幽怨的情感如此真切。谁能关爱这个面向角落的人,他的满怀忧愁如同琴弦断裂时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玉柱:指古筝的琴弦。
泠泠:形容声音清脆悠扬。
清商:古代五音之一,即商音。在二十四节气中属秋分之音,故曰清商。
楚客:原指屈原。这里泛指离群索居之人。
向隅:朝向墙角。表示孤独无援或心情凄苦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雪中听筝》中,杨巨源通过对古筝弹奏的描绘,巧妙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开篇两句“玉柱泠泠对寒雪,清商怨徴声何切”,形象地描绘了古筝的琴弦在寒冷的冬日雪花中发出的泠泠之音。这里的“泠泠”一词,既形容了雪花的飘落之声,又表现了古筝音色的高雅脱俗。而“清商怨徴”则是对古筝曲调的赞美,表达了曲子哀怨动人的情感特质。
接下来的两句“谁怜楚客向隅时,一片愁心与弦绝”,诗人以楚客自比,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感慨。这里“楚客向隅时”,借用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的典故,描述了楚国客人独自在墙角悲歌的情景,暗示诗人的孤独和忧郁。同时,“一片愁心与弦绝”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痛之情,仿佛他的忧伤之心已经无法用音乐来表达。
整首诗通过描绘古筝的弹奏场景,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使得这首诗歌具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雪中听筝》是唐代诗人杨巨源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玄宗至德宗年间(756-805年),这个时期唐朝社会相对安定,文化艺术繁荣发展。
杨巨源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积极参与了当时的文学活动。然而,他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在求仕的过程中,他曾多次落榜,直至晚年才进入官场。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世事有着深刻的感悟,也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哲理和人生的思考。
在这首诗中,杨巨源通过对雪中听筝这一情景的描绘,表达了他对音乐、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他不仅描绘了雪中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筝声传达出对人生的感慨。在这样一个宁静的环境中,诗人表达了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出他对现实世界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