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甘露寺火后登多景楼故基有作

标题包含
甘露寺火后登多景楼故基有作
西风散屧步崔嵬,霁色浮空望眼开。 江势乱奔沧海去,天形低约众山回。 一卷狠石埋焦土,百尺危楼付劫灰。 惟有沙鸥知我意,相亲相近不惊猜。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俞德邻(1894年-1973年),原名俞明震,字德邻,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外交家和教育家。 早年经历:俞德邻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在1911年参加...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西风中漫步于陡峭的山间小径,云开雾散之后放眼望去。 江水滚滚流向大海,天幕下的群山犹如被俯视一般。 曾经烈火焚烧过的土地现在一片焦土,百尺高楼化为劫灰。 只有那些沙滩上的鸥鸟,懂得我的心情,与我相互靠近却并无丝毫惊恐和揣测。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甘露寺:寺庙名,位于江苏镇江北固山巅。 2. 火后:指甘露寺被焚毁之后。 3. 多景楼:楼阁名,位于甘露寺内。 4. 故基:旧址,这里指多景楼被焚毁后的遗址。 5. 崔嵬:形容山势险峻。 6. 霁色:雨后初晴的天色。 7. 江势:江河的流势。 8. 乱奔:胡乱奔腾。 9. 沧海:大海,这里泛指长江下游海域。 10. 天形:天空的形状。 11. 低约:形容天空与群山之间距离很近。 12. 众山回:形容群山的曲折环绕。 13. 一卷狠石:指一块形状奇特的石头。 14. 焦土:被焚烧过的土地。 15. 百尺危楼:形容高楼的高度。 16. 付劫灰:指多景楼被焚毁后的残骸。 17. 沙鸥:栖息在沙滩上的鸥鸟。 18. 相亲相近:相互亲近。 19. 不惊猜:不害怕猜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秋日风高、甘露寺火后的背景开始,诗人走在台阶上,眼前开阔的景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接着诗人把视角转向自然界的景象:奔腾的江水似乎涌入大海,天空与群山相连显得非常低矮。通过巧妙地运用“乱奔”和“低约”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了江水的澎湃之势和天空的低垂之感。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指出曾经壮丽的甘露寺已化为焦土,昔日的危楼也已变成了废墟。这里的“一卷狠石埋焦土,百尺危楼付劫灰”一方面展现了战争的无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战乱破坏的痛惜。最后两句诗人以沙鸥作为陪伴,展示出自己虽然身处乱世,但仍然能保持从容的心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甘露寺火后登多景楼故基有作》是南宋诗人俞德邻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34年前后,当时正值宋金战乱时期。 在这一特殊时期,俞德邻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感到忧虑和悲痛。他在甘露寺火灾后登上多景楼故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俞德邻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苦难,这些经历都成为了他创作这首诗歌的灵感来源。 在宋代,甘露寺曾是江南著名的佛教寺庙,也是文人墨客聚会的地方。然而,在金兵入侵时,甘露寺不幸遭受战火摧残,变得一片狼藉。这使得俞德邻更加感慨万分,感叹战争对人类文明的破坏和对人性的摧残。 在这首诗中,俞德邻表达了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同时也发出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声。他用生动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和人民的苦难生活,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