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山中玩物杂言十首

标题包含
山中玩物杂言十首
蚯蚓食土壤,蚩蚩何所为。 蜩蝉饮用露,蜕上高高枝。 卑高慕其仙,飘飖安可追, 倘令智相及,无羡亦无悲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戴表元(1244年-1310年),字帅初,一字曾伯,号剡源先生,奉化人。元代文学家、诗人。 戴表元出生于南宋末年,年轻时即以文才闻名乡里。他曾在临安(今杭州)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南宋灭亡后,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蚯蚓吃土壤,忙碌有何故。 知了饮露水,蜕皮上枝头。 高低皆羡慕它们自然成长,轻盈又自由,但难以追寻。 若论智慧,自知难企及,无憾也无忧。
去完善
释义
1. 蚯蚓:即地蛆,生活在土壤中的一种环节动物。 2. 土壤:指地面上的泥土、沙砾等物质组成的地球表层。 3. 蚩蚩:愚蠢无知的样子。 4. 所为:所做的事情,这里指蚯蚓挖土的行为。 5. 蜩蝉:指知了,一种昆虫,夏季在树上鸣叫。 6. 饮用露:喝露水,指知了吸取植物汁液的生活方式。 7. 高高枝:指较高的树枝,这里指知了蜕皮后的生活场所。 8. 卑高:指地位低和高的人。 9. 慕其仙:羡慕它们的生活状态如同神仙般自由。 10. 飘飖:在空中随风飘荡,形容自由自在的状态。 11. 安可追:怎么可以追赶得上。 12. 倘令:假如,如果。 13. 智相及:智慧能够达到。 14. 无羡:不羡慕。 15. 无悲:没有悲伤。
去完善
赏析
戴表元的《山中玩物杂言十首》这组诗,借由观察和描绘大自然中的生物活动,展现了诗人细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富有哲理的想象力。本诗则通过对蚯蚓和蜩蝉的生态习性的描绘,隐含了诗人对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的思考。 首先,诗人观察到蚯蚓“食土壤”和蜩蝉“饮用露”的行为,以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它们平凡而自足的生活状态。在诗人的笔下,这些看似微小的生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并且怡然自得。 接着,诗人通过比较蚯蚓和蜩蝉的生命形态,引发出对于“卑高慕其仙,飘飖安可追”的思考。这里,诗人表达了一种对于物质追求和精神境界之间矛盾的思考:虽然人们可能羡慕那些看似高贵的生命形式,但也要认识到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不同,不应盲目追求所谓的“高贵”。 最后,诗人提出:“倘令智相及,无羡亦无悲。”意思是说,如果能够理解到智慧和境界的高低并非绝对,那么我们便能摒弃无意义的攀比和嫉妒,从而过上真正幸福安宁的生活。这是诗人的人生哲学,也是他在这首诗中想要传达的深刻寓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中玩物杂言十首》是南宋文学家戴表元的作品。这组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48年左右,当时戴表元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仕途不顺,因此选择隐居山林,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这一时期的戴表元对自然界的观察更加敏锐,对生活的感悟也更为深刻。 在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这一时期,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对现实感到失望,纷纷寄情山水,寻求精神寄托。戴表元也不例外,他通过在山中观察各种事物,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组诗就是他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心得体会,反映了他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