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院落成郡庠诸生毕集因作诗以勉之
多士如林古豫章,不应较艺寓僧房。
一朝尽辟荆榛地,万础俄新翰墨场。
文笔要同孤塔耸,词源宜与两湖长。
会看从此飞鸣去,九万鹏程未易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众多才子汇聚古老的豫章,不应该在僧房内进行文学较量。
一日之间开辟出一片空地,那里立刻成为众多文人墨客的舞台。
文笔要如同孤独的高塔一样高耸,词汇源头应该来自两大湖泊(湘水和赣水)。
看到他们从这里起飞,九万里的鹏程也不是难以估量的。
去完善
释义
1. 豫章:古代地名,即今江西省南昌市。这里借指当地才子众多之地。
2. 荆榛地:荆棘丛生的地方,形容荒凉或未开垦的土地。
3. 万础:意指建造了很多地基,比喻学校校舍的修建。
4. 翰墨场:笔墨的世界,此处指文人墨客聚集之处,亦可理解为学校和考场。
5. 孤塔:独树一帜的建筑,在这里代指文笔出众的文章或诗人。
6. 两湖:湖北湖南的并称,位于长江中游地区,这里借指词源丰富如同湖水般深邃。
7. 飞鸣:飞翔鸣叫,寓意学子们前程似锦。
8. 九万鹏程:出自庄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意为远大前程,难以衡量。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勉励文人墨客奋发向前,追求更高境界的诗。诗句中透露出对人才的赞美和期待,同时也表达了对学校环境改善的欣慰。诗人将文人墨客比喻为“多士如林”,意味着人才济济,如同茂盛的树林,同时也暗含了读书人应当有如林的士气。接下来,诗人提到“不应较艺寓僧房”,希望学子们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地方学习,这表示诗人对学校环境的重视。接着描绘了"万础俄新翰墨场",形象地描述出贡院的重新建设和完善,这也暗示着新的学习环境和机遇已经准备好,等待大家去努力争取。接下来的“文笔要同孤塔耸,词源宜与两湖长”是对文人的期望和要求,希望他们能够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同时希望他们的知识渊博,能够源远流长。最后,诗人寄语“九万鹏程未易量”,相信这些文人墨客未来一定能实现他们的人生抱负,取得辉煌的成就。整首诗意境深远,给人以鼓励和信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贡院落成郡庠诸生毕集因作诗以勉之》是南宋时期著名文人、政治家吴芾于公元1157年创作的一首勉励学子的诗篇。
在公元1157年左右,吴芾担任湖州的郡守一职,他刚完成贡院的扩建工作,为了勉励学子们勤奋学习、进取向上,便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当时的吴芾正值壮年,政治生涯正处在一个黄金时期,他不仅关心国家大事,还非常注重培养人才。
在公元1157年的南宋时期,国家逐渐摆脱了战争的阴影,社会相对稳定,经济逐步繁荣,科举制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然而,在当时士人阶层中,仍然存在着追求名利、腐化堕落等不良风气。因此,吴芾通过这首诗,希望学子们在新的环境中奋发向前,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