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夜号
层波隔梦渚,一望青枫林。有鸟在其间,达晓自悲吟。
是时月黑天,四野烟雨深。如闻生离哭,其声痛人心。
悄悄夜正长,空山响哀音。远客不可听,坐愁华发侵。
既非蜀帝魂,恐是桓山禽。四子各分散,母声犹至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波涛荡漾把梦境隔断在彼岸的小洲,遥遥望去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枫树林。鸟儿在其中安身立命,在清晨时分独自悲哀地啼鸣。就在那时,夜色深沉月黑无光,四野弥漫着深深的烟雨。仿佛听到了离别的哭声,那声音让人痛心不已。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漫长,空寂的山谷里回响着悲伤的声音。远离故乡的旅客无法忍受这种折磨,静坐愁思白发日益增多。这并非蜀帝杜宇的亡魂,或许是传闻中的桓山之鸟吧。四个孩子各自分离,母亲的呼唤仍然回荡至今。
去完善
释义
1. 梦渚:古代江陵以南、长江中的沙洲,位于今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境内。这里代指诗人所在的地点。
2. 一望:一眼望去,形容视野所及的距离。
3. 青枫林:秋天的枫叶,因枫叶在秋天会变红,所以称之为“青枫”。
4. 达晓:到天亮的时候。
5. 如闻:好像听到。
6. 四野:四面八方,泛指广阔的原野。
7. 烟:形容像雾一样的小雨。
8. 生离:指活生生地分离,无法相聚。
9. 其声:指上面提到的鸟的悲鸣声。
10. 痛人心:深深刺痛人们的心。
11. 悄悄夜:寂静的夜晚。
12. 空山:空旷的山谷。
13. 哀音:悲哀的声音。
14. 远客:远离家乡的旅客,诗人自指。
15. 华发:花白的头发,形容年老。
16. 侵:逐渐增多。
17. 蜀帝魂:指《山海经》中蜀帝杜宇化为杜鹃的故事。
18. 桓山禽:指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师旷在桓山上听见一种鸟叫,被认为是赵武灵王的灵魂化作的鸟。
19. 四子各分散:指杜甫的诗《佳人》中描述的四个兄弟分散各地的情况。
20. 母声:母亲的呼唤声。
去完善
赏析
《乌夜号》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同时也借景抒发了诗人内心深沉的情感。开篇两句“层波隔梦渚,一望青枫林”描述了江水与陆地相接的梦境般的景色,营造了一种深邃的氛围。接下来的“有鸟在其间,达晓自悲吟”则通过鸟儿的鸣叫声来强调大自然的生命活力,同时也揭示了鸟儿内心的悲痛之情。
随后,诗人通过对“月黑天”和“四野烟雨深”的描写,使得整首诗的色彩变得更加暗淡。紧接着的“如闻生离哭,其声痛人心”则将这种悲伤的情绪推向高潮,让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那如同生离死别的哭泣之声。
接下来的“悄悄夜正长,空山响哀音”则是通过夜晚的长度和寂静的山谷来表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哀伤。而“远客不可听,坐愁华发侵”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的思念以及年华逝去的无奈之感。
在末尾,诗人通过“既非蜀帝魂,恐是桓山禽”的对比,暗示了这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并非关于蜀帝的传说,而是对于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怀念。最后的“四子各分散,母声犹至今”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情感的强烈程度,即使时隔多年,依然能够感受到母亲的声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乌夜号》是唐朝诗人李群玉的著名诗篇,创作于唐代中晚期。
在创作这首诗时,李群玉正经历着人生的动荡时期。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深感怀才不遇的痛苦。同时,他的家乡江南地区饱受战乱之苦,民生凋敝。这一系列人生遭遇和社会现象触发了李群玉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使得他将这些情感融入诗歌之中。
此外,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唐帝国正逐步走向衰落,边疆战事频发,政治腐败严重,社会矛盾激化。这种时代背景使李群玉对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感到担忧,从而更加坚定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立场。
在这首诗中,李群玉通过对“乌夜啼”这一意象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对家园的思念以及对和平的渴望。通过这层寓意,李群玉成功地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