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行大雨中
折巾咨暑雨,持节栉回风。
马惜障泥锦,农披护背篷。
摧轮方臲卼,痛仆且牢笼。
涂曲休辞辱,行将与夏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翻译中,要注意语言的精炼、意思的准确传达以及优雅的气质。下面是我对这首古文的翻译:
拂去衣襟上的汗水和雨水,拿着马鞭在风中前进。
马儿珍惜着车上的锦缎,农民则披着雨伞保护着自己。
车轮被风吹得颠簸,行人痛苦地躲藏在其中。
路途曲折漫长,但请不要轻易放弃,夏天即将来临。
去完善
释义
1. 折巾:指把头巾折起来,意味着避雨。
2. 咨暑雨:咨询夏雨的讯息。
3. 持节:拿着符节,这里指担任使臣。
4. 栉回风:在逆风之中梳理头发,比喻不畏艰难。
5. 马惜障泥锦:马儿顾惜身上的漂亮鞍鞯被雨水打湿。
6. 农披护背篷:农民披着防护用的草篷。
7. 摧轮:车轮受到损坏。
8. 臲卼:不安的样子。
9. 痛仆且牢笼:让疲惫的奴仆得到休息。
10. 涂曲:曲折的道路。
11. 休辞辱:不计较道路上的屈辱。
12. 夏通:夏通是路名,在这里指的是通向夏地的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大雨中行车的情景,表达了他面对困境的坚定态度和勇往直前的心情。首先,“折巾咨暑雨,持节栉回风”两句展示了诗人虽然遭遇雨水侵袭,但仍保持冷静,手持符节,迎风而立的形象。其次,“马惜障泥锦,农披护背篷”描述了马儿珍惜自己的装饰,农民也披着遮雨的背篷,形象地表现了风雨中的众生相。接着,“摧轮方臲卼,痛仆且牢笼”描绘了车轮在泥泞中颠簸,使车夫痛苦不堪的场景。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放弃,他坚定地表示:“涂曲休辞辱,行将与夏通。”即使道路曲折、困难重重,他也不会逃避侮辱,而是要勇敢前行,与夏天接轨。整首诗既展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又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人与自然的抗争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车行大雨中》是南宋诗人洪皓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48年,即南宋绍兴十八年。这个时期正值金兵南侵,战乱频繁,洪皓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奉命出使金国。
在出使金国的期间,洪皓饱受磨难,但他始终坚守气节,坚决不与金国妥协。他在金国生活了15年,这段日子充满了艰辛和困苦,但他的爱国情怀却越发坚定。《车行大雨中》这首诗正是他在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
诗中写道:“车行雨中如泼水,马行泥中如犁地。”形象地描绘了当时恶劣的天气和道路状况,表达了诗人对出行困难的感慨。然而,尽管面临种种困难,诗人依然坚定地表示:“我心终似铁石坚,要须老树上枝头。”表达了他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
此外,这个时期的南宋社会政治环境也极为复杂。一方面,南宋政权对内实行严格的儒家道德观念,对外则采取妥协求和的政策,导致民间士气低落。另一方面,南宋朝廷内部党派斗争激烈,使得国家政治混乱不堪。这些时代背景都为洪皓的诗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其作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