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子瞻和陶诗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苏东坡被贬到广东南部地区,当时的官员想要置他于死地。他在惠州过着舒适的生活,也慢慢地写下了许多陶渊明的诗篇。陶渊明的诗歌传承千年,而苏东坡也是世代敬仰的人才。虽然他们所处的环境和生活经历不尽相同,但他们的风格和韵味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去完善
释义
1. 子瞻:苏轼的字,北宋著名文学家。
2. 谪:古代官员被贬降的叫法。
3. 岭南:中国南方五岭以南的地区,这里指广东。
4. 时宰:当时的宰相,这里指章惇,他在苏轼南迁期间担任宰相,试图杀害苏轼。
5. 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苏轼被贬谪的地方之一。
6. 彭泽:指陶渊明,他曾任彭泽县令,是著名的田园诗人。
7. 千载:千年。
8. 百世:百年。
9. 出处:出仕和退隐。
10. 风味:气质、风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苏轼(字子瞻)和陶渊明(字渊明)的诗歌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于两位诗人作品之深厚情感的理解与感慨。前两句“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描述了苏轼因被贬谪至南蛮之地而遭受权臣迫害的情况,然而这也使得他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接下来的“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则形象地描绘了苏轼在惠州这段时期的生活情景:他以饱满的激情细细品味陶渊明的诗句,创作出许多优美的篇章。
接下来的“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两句指出,尽管陶渊明和苏轼的身世经历各异,但他们各自都具有无比卓越的品质和影响力。这句也表达出黄庭坚认为苏轼的诗才足以与陶渊明相提并论的观点。最后,“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则强调了虽然两人的生平际遇大不相同,但他们的诗篇却具有相似的韵味,流露出一种内在的深刻共鸣。整首诗既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同时也体现了对陶渊明的赞美,是一首充满深切情感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跋子瞻和陶诗》是北宋诗人黄庭坚的作品,创作于公元1089年。这个时期正是北宋文学繁荣发展的阶段,著名文人如苏轼、欧阳修等活跃在文坛,诗歌创作呈现出了高度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黄庭坚作为苏轼的学生,继承了苏门的文人精神,并在诗歌创作上独树一帜。他在当时颇有声望,与苏轼并称为“苏黄”。这首《跋子瞻和陶诗》则是在他和苏轼的相互切磋与影响下产生的。
此段时间内,黄庭坚曾任职于朝庭,但在宦海浮沉之中,他对现实社会矛盾逐渐有了清醒的认识。他崇尚简洁质朴的诗风,力图打破当时盛行的绮丽风气。他的创作激情和研究态度体现了那个时代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在这首诗中,黄庭坚通过对苏轼的赞誉,反映了他对自身创作的期许和对文人士大夫群体的期待。他以歌颂苏轼的方式,传递出诗歌艺术的真谛,以及对当时现实生活的积极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