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徐廷珪偶成
德行谁能冠四科,将兴将废道云何。
百年诗酒晋元亮,万世功名汉伏波。
高枕林泉闲梦少,出门风雨落花多。
人生转眼荣枯易,未必金章胜绿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谁能在道德上位居榜首,决定兴衰的道路又是如何?
百年间,以诗歌和美酒闻名的陶渊明,赢得了万世的赞誉;汉代将军马援的赫赫战功也让人敬畏不已。
在宁静的山林中高枕无忧,闲暇时作个美梦;出外见风花雪月,见落英缤纷,感慨万千。
人生的繁荣与衰败转瞬即逝,金章并不能保证永恒的幸福,平凡的生活也未尝不好。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徐廷珪:即徐逸,字廷珪,宋朝著名文人,与于石友善。
2. 四科:指儒家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科目。
3. 道云何:道家主张顺应自然,遵循道的规律。
4. 百年诗酒:这里以陶渊明为例,代表一生以诗歌和美酒为伴的隐逸生活。
5. 晋元亮:指东晋诗人陶渊明,字元亮。
6. 万世功名汉伏波:汉代名将马援封伏波将军,功业显赫,流芳百世。
7. 高枕林泉:在山林水畔享受闲暇的生活。
8. 闲梦少:很少有烦扰的梦。
9. 出门风雨:出门碰到的风雨象征生活中难免遇到的不幸和困难。
10. 落花多:比喻人生的离别和失落之事很多。
11. 金章:高官厚禄的象征;绿蓑:古代平民穿的一种绿色的蓑衣,代表贫贱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次韵徐廷珪偶成》是于石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提出问题:谁能成为德行最高的人?德行的兴衰变化是怎样的?颔联通过对比晋代诗人元亮(陶渊明)和汉代将军伏波,暗示了诗人自己的立场:他更推崇陶渊明的诗酒人生。颈联描绘了诗人自己隐居山林、心无挂碍的生活状态。然而,虽然这样的生活看似闲适,但现实却是风雨无常、花落满地。尾联以"金章"比喻世俗功名,以"绿蓑"象征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认为人生的荣枯变化不过是过眼云烟,不一定非要在尘世中追求功名利禄。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向往隐逸生活的愿望和对世俗名利的超脱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徐廷珪偶成》是南宋诗人于石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64年左右,正值南宋晚期。当时,宋金战争频繁,南宋朝廷内忧外患,民不聊生。
于石身处这个动荡的年代,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艰辛。他曾在朝廷任职,但因为对时政不满而辞官回乡,过着隐逸的生活。在隐逸期间,他关注民生疾苦,关心国家命运,用诗歌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创作《次韵徐廷珪偶成》时,于石的心境应是复杂而深沉的。一方面,他对国家的现状感到忧虑,渴望能有明君贤臣来振兴国家;另一方面,他也对自己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感到悲哀。这种复杂的情感体现在诗句中,使得这首古诗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