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依然留恋那来自故乡的江水,它伴随着我的小舟,送我远行万里。
去完善
释义
天镜:比喻明月;海楼:即海市蜃楼,形容云彩变幻如楼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开篇点明行程,诗人告别蜀地,踏上远方的旅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变化,展现出天地的辽阔与诗人的豪情。接着,“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通过奇幻的比喻,营造出一种空灵而神秘的氛围,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最后两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笔锋一转,将深情寄托于故乡的江水,既表现了对故土的依恋,也暗含了离别的惆怅。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壮丽的自然描写,又有深沉的情感表达,充分展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描绘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五言诗。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正值盛唐时期。这一年李白年仅24岁,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从蜀地出发,踏上了漫游全国的旅程。途经荆门时,有感而发,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篇。
这首诗创作的时间正是唐朝盛世的开端,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当时的科举制度使大量文人墨客有了展示才华的机会,李白的诗歌才能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尽管社会环境较好,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离愁依然难以释怀,这也成为他后期游历的基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