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
兜率降生,双林示灭。
掘地讨天,虚空钉橛。
四十九年,播土扬尘。
三百余会,纳尽败缺。
尽力布网张罗,未免唤龟作鼈。
末后拘尸城畔,椁示双趺。
旁人冷眼,看来大似弄巧成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兜率:佛教中所说的兜率天,是欲界天第六层天。
2. 双林:又称为“双树”,指的是释加牟尼在古印度的波罗奈城附近的双树之间入涅槃的地方。
3. 掘地讨天:形容佛经论述的问题广博而深入,无所不包。
4. 虚空钉橛:形容佛法无边,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
5. 四十九年:指释加牟尼一生传教的年限。
6. 三百余会:指释加牟尼在世时共举行了三百多次讲经集会。
7. 纳尽败缺:意思是指出家人虽然在修行过程中已经弥补了许多不足之处,但仍有瑕疵。
8. 尽力布网张罗,未免唤龟作鼈:意指佛祖虽然极力宣讲真理,却难免有误解者将佛法曲解。
9. 末后拘尸城畔,椁示双趺:指的是释加牟尼最后入涅槃的地方——拘尸那伽城的双树之间,留下了其端坐的姿势。
10. 大似弄巧成拙:意思是说佛祖一生的教化似乎并没有真正解决世人对于生死困惑的问题。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释智深的诗。释智深是禅宗六祖慧能的弟子,是禅宗的重要人物之一。这首诗描述了释智深的生平和修行过程。
首先,“兜率降生,双林示灭”是指释智深出生于兜率,最后消失在双林。这是对他的出生和去世地点的描述。
接着,“掘地讨天,虚空钉橛”形容释智深的修行努力,他在寻找真理的过程中,像在虚空中挖地一样,不断地探索和追求。
“四十九年,播土扬尘”指的是释智深的一生,他在这个时间里传播佛教教义,像尘土飞扬一样广泛。
“三百余会,纳尽败缺”是说释智深在三百多场讲法会上,试图弥补佛教教义的不足。
“尽力布网张罗,未免唤龟作鼈”表达的是,尽管释智深竭尽全力地去传播佛法,但仍然有人对他的观点表示异议。
最后,“末后拘尸城畔,椁示双趺。旁人冷眼,看来大似弄巧成拙”描述的是释智深的尸体被发现时的情景,他的双脚并拢,看起来像是故意为之。然而,旁观者却认为这似乎有些矫揉造作。
这首诗以释智深的生平和修行为主题,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他的误解和质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是唐代著名禅师释智深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755年前后,即唐朝天宝年间。在这期间,中国禅宗发展迅速,禅宗六祖慧能的弟子神秀、慧能分别以“北宗”和“南宗”两派传承禅宗教义。释智深作为禅宗南宗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深厚的佛学修养和高尚的品质在禅宗界享有崇高声誉。
在释智深生活的时代,唐朝正处于盛世末期,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安禄山、史思明等地方势力发动了安史之乱,使得国家陷入长达八年的战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释智深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佛教禅宗信仰的坚定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偈》这首诗表达了释智深对禅宗信仰的执着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他以莲花为喻,形象地描绘出佛教修行者洁身自好、超尘脱俗的品质。同时,他也表达了禅宗信仰的核心观念——平常心是道,即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清净心,不追求虚妄的名利,从而实现人生的解脱。这首诗不仅展示了释智深的佛学修养,也反映了当时禅宗文化的精神风貌和社会影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