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亭下桃花盛开,作长短句咏之)
十年花底承朝露。看到江南树。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
胭脂睡起春才好。应恨人空老。心情虽在只吟诗。白发刘郎孤负、可怜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十年花开,沐浴着早晨的露水,看着江南的树木。洛阳城再次吹起了春风,桃花却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红了。春日里,沉睡的牡丹苏醒,怨恨时光的无情流逝。虽然心中有所感慨,也只能通过写诗来表达。满头白发的刘郎,辜负了这美好的春光,独自望着花儿无奈。

去完善
释义
1. 十年花底承朝露:这里的“十年”表示时间漫长,十年以来花儿承受着清晨的露水;
2. 洛阳城里又东风:洛阳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城市,这里借代指代中国;
3. 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指现在洛阳的桃花可能不如从前那么红艳;
4. 胭脂睡起春才好:形容春天来临,万物复苏;
5. 白发刘郎孤负、可怜枝:表达作者因年华老去未能充分利用大好春光而感到遗憾。

去完善
赏析
《虞美人·亭下桃花盛开》是陈与义的一首抒怀之作,通过对盛开的桃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无奈。
词的上阕写诗人看到江南的桃花树,回想起过去的时光。洛阳城里的春风再次吹起,但此时的桃花可能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种红色。这一句不仅描绘了眼前的景色,也暗示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词的下阕则更进一步,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年华老去的不甘和无奈。诗人虽然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吟诗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但他也意识到自己的白发和孤独,感叹自己已经无法像过去那样欣赏这美丽的桃花。
整首词以桃花为主题,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传达了诗人对岁月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无奈。诗人以委婉的方式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生活始终保持着热爱和不屈的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虞美人·亭下桃花盛开,作长短句咏之》是南宋词人陈与义的作品。这首词创作于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正值南宋初期,金兵南侵,山河破碎之际。
陈与义在此时期经历了一系列人生变故。他因躲避战乱而流亡江南,途中亲身经历了战争带来的苦难和流离失所的痛苦。这些经历使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南北分裂,战争频发,民生疾苦。然而,在这种形势下,南宋朝廷仍然歌舞升平,粉饰太平。这种强烈的对比激发了陈与义的愤懑和忧虑,他在词中借桃花盛开的美景寄托了对国家的担忧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