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惭愧今年二麦丰。
千畦细浪舞晴空。
化工馀力染夭红。
归去山公应倒载,阑街拍手笑儿童。
甚时名作锦薰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什么时候才能把这样的美景比作锦绣制成的香炉罩呢?

去完善
释义
山公:指西晋名士山简,这里作者自比;倒载:形容醉酒后躺卧在车上;阑街:街头巷尾。

去完善
赏析
上片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田园丰收图景。“千畦细浪舞晴空”一句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麦田在阳光照耀下涌动如海的画面,展现出大自然赋予人间的慷慨馈赠。紧接着,“化工馀力染夭红”巧妙过渡到对花卉色彩的赞叹,使得整个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下片则转向人物活动及情感抒发。“归去山公应倒载”,借用历史典故自喻,既表现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时的豪放不羁,又暗含对自己仕途坎坷的一种豁达态度。最后以问句结尾,“甚时名作锦薰笼”,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空间,仿佛是在询问何时能够真正领会并珍藏这份来自天地间的美好礼物。
整首词语言清新脱俗,意境开阔明朗,充分体现了苏轼即便处于人生低谷也能发现生活之美、享受生命乐趣的独特人格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浣溪沙》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作品。这首词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075年,正值北宋神宗时期。这一时期,王安石变法正在进行,社会政治环境较为复杂。
在这首词的创作阶段,苏轼正担任杭州知州,他在地方治理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深受百姓爱戴。然而,由于他与当时的改革派人士存在分歧,因此在仕途上也遇到了一些挫折。这使得他产生了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也对现实社会有了更多的关注。
在时代背景方面,北宋中叶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文人阶层逐渐崛起。然而,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贫富差距加大,民众的生活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在这种情况下,苏轼以他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通过文学创作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体现了他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关怀。
综上所述,《浣溪沙》这首词是在苏轼人生起伏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作者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内心感受和对现实的关注。这首词既体现了苏轼的个人经历和人生观,也反映了北宋中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