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刚经
智慧比金刚,能碎诸烦恼。
良哉须菩提,为众非草草。
再三立问端,一起复一倒。
要以撼瞿昙,俾之摅怀抱。
瞿昙了不惜,意切如老媪。
始终谈四相,毕竟尽除扫。
为言福德性,胜施千万宝。
因果本来空,种种惟心造。
默观契予意,披味恨不早。
已喜识真吾,何妨行六道。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智慧如同金刚般强大,能粉碎一切烦恼。
好啊须菩提,为了众生绝不草率行事。
多次设立问题关键,一起讨论又一起探讨。
要撼动瞿昙之心,让他抒发胸中抱负。
瞿昙一点也不吝啬,情感深切如同老年妇女。
自始至终谈论四相,最终全然清除。
谈论福德本性,胜过布施千万珍宝。
因果原本空空如也,所有一切都是由心所造。
默默观察契合我的心意,体会其中深意恨不得更早。
已经欢喜认识到真实的自我,为何不体验六道轮回呢?
去完善
释义
1.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教重要经典之一。该经主要论述般若智慧的精髓——一切法皆空,并对破除执着提出了具体方法。
2. 须菩提:佛教十大弟子之一,以“解空第一”著称,以其深厚证悟能力著称。在《金刚经》中,须菩提向佛陀请教许多问题。
3. 良哉:指须菩提提出的问题确实有益。
4. 草草:马虎,敷衍。这里用来强调须菩提认真提问的态度。
5. 三立问端:三次确立问题的根本。这里是指须菩提在《金刚经》中三次向佛陀请教关于放下执着的问题。
6. 一起复一倒:相互交替。这里表示须菩提通过提出各种问题来探讨佛法的奥秘。
7. 撼瞿昙:撼动佛陀的说法,即引导佛陀阐述自己的见解。瞿昙是释迦牟尼佛的姓。
8. 俾之摅怀抱:让佛陀畅所欲言,抒发胸怀。
9. 了不惜:完全不在意。这里描述佛陀对须菩提的问题并不介意。
10. 意切如老媪:形容佛陀回答问题时态度诚恳,如同年老的妇人。
11. 四相:佛教术语,指生、老、病、死等四种人生现象。
12. 尽除扫:全部消除。这里指佛陀所教导的摆脱执着的方法。
13. 福德性:佛教术语,指积累的善业和善行。
14. 胜施千万宝:胜过施舍无数珍宝。这里比喻听受佛法的意义和价值。
15. 因果本来空:佛教认为,因果报应的本质是虚幻的,因和果并无实体的存在。
16. 种种惟心造:世间万物皆由心生,内心变化带来世界万象的变化。
17. 契予意:符合我的意愿。
18. 披味恨不早:悔恨没有更早地领悟到佛法的真谛。
19. 识真吾:认识到真实的自我,即佛教所说的解脱之道。
20. 何妨行六道:六道是指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种生命状态。这里意味着认识到真实自我后,可以无畏地在六道轮回中行化。
去完善
赏析
《读金刚经》是北宋诗人郭印的一首赞美佛家智慧的五言诗。郭印在此诗中,通过对于佛法的理解和感悟,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敬仰之情。该诗的主要艺术特色在于,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哲理和内心感悟。
首联“智慧比金刚,能碎诸烦恼”,将佛家的智慧比作金刚,用以破除众生所有的烦恼。这是诗人在赞美佛法无边的力量,它能让人超脱世俗的困扰。颔联“良哉须菩提,为众非草草”,诗人以此赞颂须菩提的智慧与慈悲,他用心地为众生寻求解脱之道,这份虔诚的态度令人敬佩。
接下来的三联,诗人描述了须菩提向佛陀请教的场景。他以谨慎的态度提出问题,反复思考,试图领悟佛法的真谛。而佛陀则耐心地回答,如同慈爱的老媪一般。在这过程中,佛陀主要讲述了“四相”的本质,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并教导须菩提如何摒弃这些假象。这一部分表达出诗人对佛家教义的理解和认同。
颈联“为言福德性,胜施千万宝”,诗人强调佛法传授的福德心性胜过世间的财富珍宝,这是因为佛法引导人们认识真实的自我,实现内心的宁静和解脱。尾联“因果本来空,种种惟心造”,表明因果报应源于众生的内心,而非外在的力量。只有通过内心修行,才能达到真正的觉悟。
总结来说,此诗以生动的描绘、清晰的逻辑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郭印对金刚经的理解。诗人通过对须菩提向佛陀请教场景的刻画,表达了其对佛教教义的崇敬与向往。同时,通过揭示“四相”、“福德心性”等佛学思想,突显了诗人对心灵净化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金刚经》是南宋诗人郭印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时期,公元1127年-1279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北方金国和南方宋国并立。
在这一时期,郭印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他出身贫寒,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学者,后来成为一名官员。然而,他在官场上并不得意,曾多次被贬谪。这使得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郭印所处的时代,佛教在中国非常盛行。佛教强调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观念,这些观念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郭印作为一名文人,也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研读佛经,尤其是《金刚经》,从中领悟到了许多人生的哲理。
在这首诗中,郭印通过对《金刚经》的研读,表达了他对人生、生死、善恶等问题的思考。他认识到,世间万物都有生有灭,一切皆由因果决定。因此,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苦难,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解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