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雪
日脚初添一线长,飞花撩乱压微阳。
朱门满酌羊羔酒,谁念茅茨有绝粮。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随着时光的推移,白日渐长;飞舞的花瓣纷繁杂乱,遮盖了阳光。那些富贵人家的门前摆满了羊羔美酒,谁又能想到贫穷的茅屋里还有人饥肠辘辘。
去完善
释义
1. 日脚:指太阳在地面上的影子,此处借指白昼渐长的冬至时节。
2. 一线长:古人认为冬至时太阳移动的速度加快,导致白昼逐渐变长。
3. 飞花:即雪花。
4. 撩乱:形容雪花飘洒的样子。
5. 微阳:微弱的光线,这里指阳光。
6. 朱门:红漆大门,多指权贵豪门的住所。
7. 羊羔酒:一种以羊羔肉为主要原料的美酒。
8. 茅茨:用茅草搭建的房屋,代指贫穷的百姓家。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冬至日的雪景和人们不同的境遇。首句“日脚初添一线长”,通过日影渐长的细节,表现了冬至这一天白昼开始变长的自然现象。接着的“飞花撩乱压微阳”,进一步通过纷飞的大雪压住太阳的画面,展现出了冬日的寒冷与肃杀。
第三句“朱门满酌羊羔酒”,诗人以对比手法描述了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他们在寒冷的冬日里畅饮美酒。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最后一句“谁念茅茨有绝粮”,这是诗人关注到穷苦百姓的困境,他们在这个冬至日可能连食物都难以果腹。
整首诗通过对大雪和人们的不同境遇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悲悯之心和对社会不公的关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冬至日雪》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王炎之手,创作于公元1195年前后。在这一年里,王炎的故乡遭遇了严重的旱灾,他亲眼目睹了百姓的生活困苦,深感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在这首诗中,他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冬至日雪的景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悲凉。
在王炎所处的南宋时期,国家政权偏安江南,北方领土被金人侵占。这一时期,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作为一个关心民生、胸怀大志的文人,他的诗歌往往充满忧患意识,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间疾苦的同情。
王炎的这首《冬至日雪》正是他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描述冬至日雪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同时,诗人又以“贫家尚无灶,数尺地无钱”的情景,揭示了当时民间的贫困现状,展现了诗人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