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冲又和颇及佛理亦次韵答之
相逢虽许借余波,此理而今更问何。
便合形骸同槁木,不须文墨骋悬河。
五千遗教元非实,三万藏书亦太多。
此外别传应有路,顿根无物可渐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相逢:这里指与陈渊的相遇。
2. 许:表示大约的时间或数量。
3. 借余波:指利用诗酒等事物交流思想感情。
4. 此理:指诗歌交流中的道理。
5. 问何:问什么,即追问道理何在。
6. 便合:即使身体相合。
7. 槁木:干枯的树木,比喻没有知觉。
8. 文墨:这里指文章诗词。
9. 骋悬河:形容滔滔不绝地谈论。
10. 五千遗教:这里指佛教教义。
11. 元非实:原本就不是真实的。
12. 三万藏书:形容书籍之多。
13. 顿根:佛教用语,意为顿悟法性。
14. 无物:没有什么东西。
15. 渐摩:逐渐磨练。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人生哲理的诗歌,诗人以佛教思想为基础,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真理的追求。诗中通过对各种事物的辩证思考,揭示了生活的真谛,表现了诗人的哲理素养和人文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处冲又和颇及佛理亦次韵答之》,作者是宋代诗人陈渊。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末期,公元1075年至1126年之间。这一时期正是宋哲宗赵煦统治时期,政治相对稳定,但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在这个时期,陈渊的人生经历颇为丰富。他年轻时即以文才闻名,后来成为朝廷命官,历任地方官职。然而,由于他对时政的不满和对佛学的兴趣,他在晚年辞官回乡,潜心研究佛学,并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诗篇。
在陈渊所处的时代,佛教在中国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佛教的慈悲为怀、超脱尘世的思想,对当时的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渊也不例外,他深受佛学熏陶,将佛学理念融入到诗歌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