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日次弋阳
自叹清明在远乡,桐花覆水葛溪长。
家人定是持新火,点作孤灯照洞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感叹清明节时独自漂泊在外,桐花落满溪水,显得格外悠长。
想必家人正用新的火种点亮了蜡烛,照亮了我的新房。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弋阳:地名,今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一带。
2. 桐花:桐树的花朵,这里指清明节前后开花的泡桐花。
3. 覆水:覆盖水面。
4. 葛溪:古水名,位于江西弋阳县附近。
5. 新火:古代清明节时更新火种的意思。
6. 洞房:幽深的居室,这里指诗人的居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节远在他乡的诗人对于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前两句“自叹清明在远乡,桐花覆水葛溪长”中,诗人用“清明”和“远乡”这两个词汇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同时通过“桐花覆水葛溪长”的形象描绘出家乡的美丽景色。接下来的诗句“家人定是持新火,点作孤灯照洞房”中,诗人想象着在家乡的亲人们正在举行清明节的传统仪式——燃起新火,点亮孤灯,以此表达对诗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这首诗以清明这一传统节日为背景,传达出浓郁的思乡之情和对亲人的关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清明日次弋阳》这首古诗创作于唐贞元年间(公元785年-805年),此时正处于我国唐代中期。这首诗的作者权德舆,是唐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人,曾任宰相、尚书右仆射兼御史大夫等要职。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很高的地位,而且在文学创作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唐贞元年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权德舆在这一时期的生活相对安定,这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和思考社会现象和人生问题,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清明日次弋阳》这首古诗中,权德舆以清明时节的景物为背景,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鸣,充分展现了唐代诗人卓越的艺术才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