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知庄求颂
耕云种月自由人,田地分明契券真。
黄独将看炊作饭,白牛今已牧来纯。
镢头活计时时用,物外家风处处亲。
禾黍十分秋可望,饱丛林汉著精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耕耘月下任逍遥,田亩契约记载分明。
待到炊烟袅袅升起时,再看黄粱焖煮成饭,而今的白牛已经驯养得十分纯洁。
在田间用镢头锄地,不忘诗与远方的生活哲学。万物和谐,家庭生活其乐融融。
丰收的季节即将来临,期待五谷丰登的秋景,吃饱喝足的农人们焕发着精神活力。
去完善
释义
【耕云种月】形容隐逸生活。耕云,指耕垦云雾般的天空,喻指耕种虚空、无为而治的境地;种月,即种植月亮,表示耕种的面积广大。
【田地】此处指作者的田园居所。
【契券真】契约的真实有效性。契券,指契约、盟约等书面证明文件;真,真实、有效。
【黄独将看炊作饭】黄独是一种草药,可以用来制作食物。这句表示作者准备用黄独作为食材烹饪食物。
【白牛今已牧来纯】白牛比喻心地清净。这句意为现在自己的心已经像被驯养的牛一样纯洁。
【镢头】一种农具,形状像镐。
【物外家风】超越世俗的家庭传统。物外,指超出世俗的事物。
【禾黍十分秋可望】禾黍,指庄稼;十分秋,指丰收的季节。这句话是说在秋天时能看到丰收的庄稼。
【饱丛林汉著精神】意思是丛林中的树木和谷物都丰满繁茂,充满生机。
去完善
赏析
《心知庄求颂》是一首描绘田园生活、表现隐逸思想的诗歌。释正觉作为禅宗僧人,以他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展现了诗歌的独特韵味。在诗中,他以"耕云种月"的形象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他在修行道路上对于心灵的耕作和播撒的智慧之光的追求。
诗人用"田地分明契券真"描述了自己的田园生活,仿佛一切的契约都是真实的存在。而"黄独将看炊作饭,白牛今已牧来纯"则揭示了隐居生活的静谧与和谐。诗人使用"镢头"这一农具,表达了在日常劳动中不断修炼内心的追求,同时通过"物外家风"来体现了他对超脱世俗的信仰和家庭观念。
"禾黍十分秋可望"这句表达出诗人对丰收的期待以及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度,最后一句"饱丛林汉著精神"则揭示了诗人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悠远,传达了诗人内心对于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智慧境界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心知庄求颂》是南宋僧人释正觉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4年,即南宋孝宗隆兴二年。在这个时期,正值南宋初年,国家局势相对稳定,佛教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和发展。
释正觉是南宋著名的禅宗大师,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曾游历四方,参访名师,最终在浙江天台山圆寂,被誉为“天台临济两宗传人”。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释正觉已经年逾古稀,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佛法的领悟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这首《心知庄求颂》表达了释正觉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佛法的领悟。他认为,只有通过内心的修养和智慧的提升,才能达到真正的解脱和自由。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也反映了南宋时期人们对于精神追求的关注和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