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佛手花

标题包含
佛手花
不能摩顶过祇园,幻作清芳与世传。 排叶瓜痕分翠浄,吐葩心骨耀丹妍。 但迷色界空华相,肯悟宗门直指禅。 谁汲野泉临晓浸,瓦瓶插供白衣仙。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虽然无法到达佛的境地,却希望能将美好传承给世界。 一片片叶子如同翠绿的光斑,花蕊如朱砂般闪耀。 只是沉迷于表象的美好,未曾领悟到禅宗的本真。 谁在黎明时分汲取山泉,用瓦罐供养白衣仙人呢?
去完善
释义
1. 祇园:祇树给孤独园的简称,为佛教圣地之一,位于古印度拘尸那揭罗城附近。这里比喻佛教圣地的景象。 2. 清芳:指清香的香气,这里特指佛手花的香气。 3. 世传:流传于世间的意思。 4. 排叶:佛手花的叶片呈排列状。 5. 瓜痕:指佛手花的果实形状像瓜的纹理。 6. 翠浄:翠绿的颜色和洁净的品质。 7. 吐葩:指佛手花绽放花朵。 8. 心骨:指佛手花的骨骼脉络。 9. 丹妍:红色鲜艳的色彩。 10. 色界:佛教术语,表示精神世界,“空华相”在这里形容不真实的美好事物。 11. 宗门:佛教禅宗法门。 12. 直指禅:禅宗修行的一种方法,主张直接了当、直指人心。 13. 野泉:源自山野的清泉。 14. 瓦瓶:陶制的水壶。 15. 白衣仙:仙人或者得道高僧的形象,这里借指诗人在山水间遇到的道行高深的隐士。
去完善
赏析
《佛手花》是一首描绘佛手花的诗,作者是南宋诗人董嗣杲。这首诗通过对佛手花的形象、色彩和生长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禅宗哲理的领悟和对生活的感悟。 首先,“不能摩顶过祇园,幻作清芳与世传”两句,描述了佛手花并非生长在祗园精舍,而是通过幻想的方式将它的清香传播到世间。这里的“祇园”是指佛教圣地祗园精舍,暗示佛手花虽然并非佛教的起源地,但它所象征的智慧和精神却能够超越地域的限制,流传于世。 接着,“排叶瓜痕分翠浄,吐葩心骨耀丹妍”两句,详细描绘了佛手花的形态和色彩。佛手花的叶片排列有序,如同绿色的瓜痕;而花瓣则呈现出鲜艳的红色,犹如燃烧的心骨。这两句不仅突出了佛手花的美丽,还暗示了其内在的生命力。 然后,“但迷色界空华相,肯悟宗门直指禅”两句,揭示了诗人的哲理思考。诗人提醒人们不要沉迷于世俗的诱惑,而要领悟禅宗的真理。这里的“色界”是指佛教中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其中色界是指有物质存在的境界;而“空华”则象征着虚幻的事物。诗人认为只有摒弃这些虚幻的表象,才能领悟到禅宗的真谛。 最后,“谁汲野泉临晓浸,瓦瓶插供白衣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清晨时分,有人汲取野外的清泉来浇灌佛手花,然后用瓦瓶将其供养给传说中的白衣仙人。这里既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也传达出他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佛手花》是南宋诗人董嗣杲的一首描绘佛手花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也就是南宋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靖康之变、南宋建立等,这些事件对董嗣杲的人生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嗣杲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困苦。他的诗作充满了对现实的关注和对民生的同情。在这首《佛手花》中,他以佛手花为象征,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平的期盼。 此外,董嗣杲还与当时的文人墨客有着广泛的交往,他们相互切磋诗歌技艺,共同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些经历使董嗣杲的诗歌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