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遣兴

标题包含
遣兴
步屧随儿辈,临池得凭栏。 久阴东虹断,小满北风寒。 点水荷三叠,依墙竹数竿。 乍晴何所喜,云际远山攅。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之道(1093年-1167年),字彦立,号相山居士,安徽滁州人。他是南宋著名的文人、政治家,历任太学正、国子监祭酒、尚书左丞等职。 王之道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年轻时曾游学于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悠闲地漫步在孩子们的队伍中,靠近池塘时可以倚着栏杆休息。长久的阴雨天气后,东边天空的彩虹消失了;小满时节却吹来了寒冷的北风。池塘里的荷花才刚刚绽开三个花瓣,依靠着墙壁生长的竹子也只有几株。突然放晴的天气让人心情愉快,抬眼就能看到云端之上的远山重叠。
去完善
释义
1. 屧:xie,第四声,古代鞋的木底。 2. 步屧随儿辈:随着孩子们散步。这里指的是诗人与家人在庭院中散步的场景。 3. 临池:靠近水池边。 4. 虹:这里指彩虹。 5. 小满: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意味着夏天即将开始。 6. 三叠:形容荷花重叠的样子。 7. 依墙:靠着墙。 8. 数竿:几根竹子。 9. 乍晴:突然间放晴。 10. 何所喜:有什么值得高兴的。 11. 云际:云的边缘。 12. 远山:远方的山脉。 13. 攅:zuan,第一声,聚集。
去完善
赏析
《遣兴》是南宋诗人王之道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雨后初晴的景色中漫步闲游的场景,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首联“步屧随儿辈,临池得凭栏”,诗人描述了自己在雨后与孩子们一起在池塘边散步赏景的场景。诗人以脚步声来形容自己与孩子们的亲近关系,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颔联“久阴东虹断,小满北风寒”,诗人通过描写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后的彩虹和春天的微风,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颈联“点水荷三叠,依墙竹数竿”,诗人通过对池塘中的荷花和墙壁旁的翠竹的描绘,展现了夏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诗人还通过“点水荷三叠”的形象描绘,表现出了荷花的清高姿态和傲骨精神。 尾联“乍晴何所喜,云际远山攅”,诗人通过对雨后初晴时天空中的白云和远方的山峦的描绘,表达了自己面对美好景象时的喜悦心情。诗人以“乍晴何所喜”的设问形式,引发读者对美好景色的共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遣兴》是南宋著名诗人王之道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146年,当时正值南宋初期,金兵南侵,中原沦陷,国土分崩离析,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王之道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渴望为国家尽一份力量,却无奈受到时局限制,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因此,他以诗歌抒发心中的感慨,表达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在创作这首诗之前,王之道曾担任过官职,但由于种种原因被贬谪。他曾在江西、湖南等地任职,接触过民间的困苦生活,了解百姓的心声。他在任期间,关心百姓疾苦,努力改善民生,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敬重和爱戴。然而,由于时局的动荡和政治斗争的残酷,他的政治抱负未能完全实现,这使他对国家的前途感到忧虑和痛心。 在这首诗中,王之道以“遣兴”为题,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待。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自己才能的不自信和对国家政治的失望。然而,尽管面对种种困难和挫折,他仍然坚信自己的信念,坚信国家能够度过难关,迎来美好的未来。这种坚定的信念和深沉的情感,使得这首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了南宋时期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政治抒情诗。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