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到郡满岁自遣

标题包含
到郡满岁自遣
迢递分符竹,因循度岁华。 地将鲸海接,路与凤城赊。 触石云频起,衔山日易斜。 潮平聚渔市,水落见人家。 吏隐偏知幸,民谣岂敢夸。 无嫌勾漏僻,且得养丹砂。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杨亿(974年-1020年),字大年,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杨希闵是当时的名士,对杨亿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杨亿在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远离政务,顺应时间流逝。 地面与宽广的大海相连,道路通向繁华的城市。 触摸石头,云彩频繁出现,太阳渐渐落下。 潮水退去,聚集了渔市;水位下降,显示出房屋和田地。 隐藏在官员背后,深知自己的幸运,不敢过分炫耀民间传说。 在这样偏僻的地方,我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而且我可以好好照顾我的丹砂(炼丹修行)。
去完善
释义
迢递:遥远的样子。 分符:古代分治地域的官员上任时所执的信物,这里借指任职。 竹:指节令,古人以竹竿测量日影来记录时间。 因地名鲸海:这里是比喻,形容地方广阔。 凤城:古蜀地名城,这里用来代指成都地区。 路将与凤城相连,是说道路的延伸方向与凤城相接。 触石云频起:形容云雾缭绕,恍若触及石头一般。 衔山日易斜:太阳落在山上,时间容易流逝。 潮平:退潮时海边水平线提高。 聚渔市:聚集着渔民做买卖的市场。 水落:涨潮后海水下降。 见人家:显露出来的居民住所。 吏隐:在地方官职上隐居。 无嫌:无所畏惧或担心。 勾漏:今广东省化州市北部一带,代指偏远地区。 养丹砂:炼丹修炼之语,这里表示隐逸之意。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杨亿在被任命为郡守满一年之际所写的一首自遣诗。诗中,作者以描绘郡守所在地区的自然风光为主,展现了其闲适自得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民间生活的关注。全诗韵律和谐,意境深远。 首联“迢递分符竹,因循度岁华”,表达了诗人远离朝廷、来到偏远地区任职的感受。通过“迢递”和“因循”这两个词语,诗人暗示了自己对任职地距离的遥远及时间的流逝有深刻体会。 颔联“地将鲸海接,路与凤城赊”,描述了诗人所处地理位置的独特之处。这里地势广阔,仿佛与大海相连;道路蜿蜒曲折,通往繁华的城市。这两句诗传达了诗人对所任职地的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颈联“触石云频起,衔山日易斜”,描绘了诗人所在地区自然景观的特点。这里的山峰巍峨,云雾缭绕;太阳缓缓落下,山水之间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这两句诗形象地展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氛围。 尾联“潮平聚渔市,水落见人家”,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当地渔民生活的关注。潮起潮落,渔民聚集在市场交易;水流退去,河边人家显露出来。这两句诗揭示了诗人对于民间生活的关注和关心。 整首诗以自然的笔触描绘了诗人所在地区的地理风貌、自然风光以及民间生活,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内心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民间疾苦的关心。诗人以优美的诗句展现了自己的才情和高尚的品质,使得这首《到郡满岁自遣》成为了一首富有哲理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诗人杨亿出任泰州刺史。在任职期间,他目睹了民间的疾苦和官员的腐败,感慨万千。作为一名有抱负的政治家,他希望能够改变这种现状,为百姓谋福祉。然而,现实的残酷让他深感无力,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一年,杨亿写下了这首《到郡满岁自遣》,以表达他的无奈和对现实的不满。在这首诗中,他回顾了过去一年的经历,感叹时光荏苒,自己却一事无成。他用“骥伏盐车”来形容自己的处境,暗示自己有千里马的才能,却无法得到赏识和重用。同时,他也表达了对那些贪婪、腐化的官员的愤怒和鄙视。 当时的社会环境复杂,官场黑暗,官僚体制臃肿,政治斗争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杨亿作为一名正直的官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担忧,担心自己会像屈原一样被排挤、流放。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仍然坚定地站在民众的一边,呼吁改革和完善政治制度。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