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弦古琴
寥寥谁是识琴心,得趣元来不在音。
可惜伯牙犹未达,绝弦当日恨徒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谁又能真正理解琴声中的深意呢?真正的乐趣并非仅仅在于音乐本身。令人遗憾的是,那位叫做伯牙的音乐家尚未达到这种境界,以至于在那天决定停止演奏,留下深深的遗憾。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寥寥:形容数量少;很稀少。
2. 识琴心:理解琴声中的情感或意境。
3. 得趣元来:从音乐中获得乐趣原本不在于声音。
4. 元来:本来,原来。
5. 伯牙:春秋时期的著名琴师,相传他弹奏的曲子有极高的艺术境界。
6. 绝弦:古人指不再弹奏古琴以示怀念故友。
7. 徒深:空自怨恨深切。
去完善
赏析
《无弦古琴》:吴锡畴
以“寥寥谁是识琴心”开篇,写出了解读此诗之难,彰显了作者追求“真知”的态度。次句“得趣元来不在音”则提示我们欣赏古琴之道,并非仅在于声音,更在于内心的体悟。然而惋惜的是,虽然有如伯牙这样通晓音乐的知音,却仍然不能理解其中的深邃内涵,以至于在断绝琴弦之日悔恨不已。这首诗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哲理启示,引发了我们对艺术欣赏的深度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无弦古琴创作于南宋末年,时值战乱频繁、家国飘摇之际。诗人吴锡畴身处其中,目睹百姓疾苦和英雄末路,感慨万千。他怀抱治国平天下的壮志,却无处施展,于是将满腔愁绪化为诗篇。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遗世独立的画面:古琴不设琴弦,象征着诗人对世俗纷扰的疏离,表达了他寄情山水、隐居山林的愿望。同时,这也暗示了当时文人墨客在动荡时代中的无奈和悲哀。他们试图逃离现实的困境,但在内心深处仍无法摆脱现实世界的枷锁。
此外,这首诗还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对于音乐艺术的独特见解。在古代,音乐被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而古琴则被赋予了象征高雅情操的意义。诗人在诗中将古琴的无弦形象与人生的虚空相结合,表达了他对于人生无常、世事如梦的深刻领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