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南鉴公山房
竹房开处峭,迥挂半山灯。
石磬敲来穴,不知何代僧。
讲归双袖雪,禅起一盂冰。
唯说黄桑屐,当时着秣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竹林间,一间竹屋静静伫立,倚山而居,灯火通明。
远处的钟声回荡在山谷中,不知道是谁还在修行。
他们讲经时,衣袖宛如瑞雪般洁净;参禅时,心里的水也如冰一样清澈透明。
只听说过他们曾穿过黄色的木鞋,那是在秣陵(今南京)的时候。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南鉴公山房:古代一处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
2. 竹房:用竹子搭建的屋子。
3. 峭:陡峭的山峰。
4. 半山灯:位于半山腰处的灯火,此处形容南鉴公山房的夜晚景象。
5. 石磬:一种古乐器。
6. 穴:洞穴,此处指山洞。
7. 双袖雪:形容僧人讲经归来时,衣服上沾满雪花。
8. 禅起一盂冰:描述禅定时的气氛宁静而寒冷。
9. 黄桑屐:黄色的鞋子。
10. 秣陵:南京的古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南鉴公山房的所见所闻,以及对其历史的想象。首句“竹房开处峭,迥挂半山灯”写山房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突显其偏僻幽深。第二句“石磬敲来穴,不知何代僧”透露了诗人在此处听到了古磬之声,引发了对于古代僧侣生活的联想。接下来两句“讲归双袖雪,禅起一盂冰”描述了山中修行的艰辛与庄重,传递出诗人对此的敬仰之情。最后两句“唯说黄桑屐,当时着秣陵”则是以黄桑屐这一历史物品作为线索,将读者引入对遥远过去的想象之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的一天,诗人李洞站在南鉴公山房前,思绪飘然,提笔挥毫,写下了这首《题南鉴公山房》。
此时的唐朝,早已失去了昔日盛世的繁华,历经安史之乱、牛李党争后,国势日衰,民生困苦。在这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李洞作为一名寒士,其科举之路颇为艰辛。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均未能及第,这使得他对自己的才华产生了怀疑。然而,正是这种困境,使得他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在南鉴公山房的静修生活中,李洞时常思考人生哲理,感慨世事无常。这首《题南鉴公山房》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中,他以山房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厌倦。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多舛和理想的失落感到无奈和惆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