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十一月十二日往湘阴马上和季长见寄小春二首 其二
风埃九十里,雾雨湿驼裘。
鴈过回诗眼,江寒聚晚愁。
魂清方怯雪,句冷更含秋。
残岸连孤屿,依稀似橘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大风裹挟着尘土吹过九十里的路程,雾气与细雨打湿了骆驼的皮毛。大雁从天空飞过,让人想起了诗人眼中的景象,江边寒冷的天气凝聚了傍晚的忧愁。心中清净才能体会到雪的纯净,诗句中的寒冷更加饱含秋天的气息。残破的岸边连接着孤独的岛屿,隐约中像是那记忆中的橘子洲头。
去完善
释义
1. "风埃":指风吹起的尘土,这里用来形容路途的艰辛。
2. "九十里":指距离远。
3. "雾雨":指阴雨天气。
4. "驼裘":骆驼皮毛制成的衣服,保暖效果较好,这里用来形容寒冷的天气。
5. "雁过回诗眼":比喻看到大雁飞过,引发诗人灵感。
6. "江寒聚晚愁":形容江边寒冷的夜晚带来的愁绪。
7. "魂清方怯雪":指精神清爽时才能感受到寒冷的气氛。
8. "句冷更含秋":诗句中表达了秋天的凉意。
9. "残岸":指河岸的一部分。
10. "连孤屿":连接孤立的小岛。
11. "依稀":指隐约的样子。
12. "橘洲":湖南省长沙市湘江中的一座沙洲,因盛产橘子而得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德洪在去往湘阴的路上写给他的朋友季长的。诗中描绘了旅途中遇到的寒冷天气和萧瑟景象,表现了诗人在此情境中的思绪与情感。
首联“风埃九十里,雾雨湿驼裘”描述了长途跋涉中的艰辛,通过“九十里”的距离以及被雾雨打湿的驼裘来传达出旅途的劳顿。
颔联“鴈过回诗眼,江寒聚晚愁”通过对大雁飞过、江水寒冷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孤独心境和对友人的思念。
颈联“魂清方怯雪,句冷更含秋”则表达了诗人面对寒冷环境的感慨以及对秋天的独特感受,体现了其深沉而内敛的情感特质。
尾联“残岸连孤屿,依稀似橘洲”以对景物的描绘收尾,将视线引向远方,呈现出一幅画面感极强的景致,同时传达了诗人对故乡和友人的深切思念。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示了释德洪作为宋代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人生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甲辰十一月十二日往湘阴马上和季长见寄小春二首 其二》是北宋著名诗僧释德洪(1071-1128)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24年(宋徽宗宣和六年)的十一月十二日,正值北宋末年。
在这段时间里,释德洪作为一位诗人兼僧人,他的生活充满了挑战和艰辛。当时,北宋正处于内外交困之际,北方边疆战事频繁,国内政治腐败严重,社会动荡不安。释德洪在寺庙中修行的同时,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注民生疾苦。他与当时的文人墨客多有交往,共同抒发家国情怀,展现出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在这个时期,释德洪游历了许多地方,结识了不少朋友。他在旅途中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既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又抒发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首《甲辰十一月十二日往湘阴马上和季长见寄小春二首 其二》就是他在去往湘阴的途中,与友人季长相互唱和的作品之一。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希望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