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四十一首 其十一
拄杖子,无偏党。遍界不曾藏,通身无影像。妖怪尽剿除,佛魔俱扫荡。普天皇道无遮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拄杖子":指僧人用的禅杖,寓意佛学修行及指导。
2. "无偏党":没有偏袒或结党,表示公正公平,无所偏向。
3. "遍界":佛教用语,意为遍布世界、周遍法界。
4. "不曾藏":指佛法无所隐藏,公开示人。
5. "通身":整个身体,这里借喻整体、全面。
6. "无影像":意指内心清净,不受外界干扰,心无杂念。
7. "妖怪":佛教术语,指邪见、邪思等不好的思想与行为。
8. "剿除":消除、清除之意。
9. "佛魔":佛是觉悟的意思,魔则是迷惑、烦恼的意思,两者是相对的概念。
10. "俱扫荡":一起扫除净尽,即断除一切迷惑烦恼。
11. "普天":全天下、普遍于世界的意思。
12. "皇道":正统的道德准则或精神道路。
13. "无遮障":无障碍,没有阻碍,意指修行之路平坦无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是释普宁的一首偈颂,诗中用“拄杖子”这一形象比喻禅宗修行者的内心境界。诗中的“无偏党”、“遍界不曾藏”、“通身无影像”等词句强调修行者应摒弃偏见,不拘泥于形式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解脱。诗人通过描绘扫除妖魔鬼怪的过程,表达了净化心灵、追求真理的坚定决心。最后一句“普天皇道无遮障”则表现了诗人追求的大彻大悟的境界,这种境界如同阳光普照大地,没有任何阻碍。整首诗充满了禅宗的智慧和哲理,展现了诗人高远的修行志向和坚定的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四十一首 其十一》是南宋时期禅宗大师释普宁(俗名:刘梅)所作的禅诗。创作时间为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即南宋高宗、孝宗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原地区战事频发,百姓生活困苦。释普宁作为禅宗大师,在乱世之中寻求解脱之道。他游历四方,参禅悟道,最终在峨眉山创立了峨眉宗派,成为了一代禅宗领袖。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人生哲理,表达了他对生死、善恶、因果等问题的独到见解。
同时,南宋时期,禅宗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禅宗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自我修行和自我觉悟。这种思想在当时社会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了许多人追求心灵慰藉的重要途径。释普宁的诗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他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了禅宗的精神内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