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除日

标题包含
除日
年年最后饮屠酥,不觉年来七十余。 十二春秋新罢讲,五千道德适亲书。 木经霜雪根无蠹,船出风波载本虚。 自怪多年客箕颍,每因吾党赋归欤。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兄苏轼、苏洵合称“三苏”。 苏辙自幼聪明颖悟,与其兄苏轼一同进入...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每年最后品尝屠苏酒,不知不觉已年逾七十。 十二年的春秋教学生涯刚刚结束,正好有时间亲近研究五千言《道德经》。 树木经历风霜雨雪,树根却依然无虫蛀;船儿在风波中航行,负载却可能突然减少。 我自感到奇怪,这么多年客居异乡,却因同道朋友的缘故常常有回家的念头。
去完善
释义
1. 屠酥:古代的一种酒名,常用于庆祝节日。 2. 五千道德:这里指的是《道德经》这部道家经典,共有五千言,表达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3. 木经霜雪根无蠹:树木经历过风霜雨雪的洗礼,根部不会受到虫蛀。这句比喻人经过生活的磨难,会更加坚定。 4. 船出风波载本虚:船只经过风浪的考验,才能显现出其真正的实力。这句话告诫人们要经得起考验。 5. 箕颍:即箕山和颍水,相传是古代隐士许由隐居的地方,象征着隐逸生活。
去完善
赏析
《除日》是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首描绘过年景象的诗。诗人以年岁和经历作为诗歌的主题,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首联中“年年最后饮屠酥”表明了诗人在除夕夜举行家宴的情景,揭示了时间的流逝;而“不觉年来七十余”则反映了诗人对自己的年老的感叹。这样的开头为整首诗奠定了岁月沧桑的基调。 颔联描述了诗人的日常活动:“十二春秋新罢讲,五千道德适亲书。”通过对比自己过去的职业生活和自己现在的学术研究,展示了诗人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和对知识探索的热情。这种对比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对新知的追求与对旧知的反省。 颈联 “木经霜雪根无蠹,船出风波载本虚” 运用了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在历经风霜后对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认识。一方面他坚持真理、保持自我,如“木经霜雪根无蠹”所描述的一样;另一方面他又清醒地认识到生活的无常和自身的局限性,如“船出风波载本虚”所示。 尾联则抒发情感,表达渴望归隐的愿望。“自怪多年客箕颍,每因吾党赋归欤。”诗人感叹自己在外多年,却未能找到真正的归宿,所以他常常因为思念家乡和朋友而产生归隐的念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苏辙的《除日》是一首描绘岁末景象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北宋时期(960-1127年),具体年份尚未确证。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经济、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创作《除日》时,苏辙正处于其人生的低谷期。他的父亲苏洵和哥哥苏轼都在文学和政治上取得了显赫的成就,而他自己却因科举考试屡次不中,人生际遇颇为坎坷。尽管如此,他并未气馁,而是将精力投入到了诗歌、散文的创作中,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除日》这首诗中,苏辙通过对除日的描述,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无情的感觉。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人团聚、共度佳节的渴望。这种情感与他在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苏辙坚韧的性格和高尚的品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