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邢刍父赴漕试盖予以牒逊之
长江我之愁,倒岳推不去。
琴瑟有凄怨,居室等行路。
十三出从师,三十兹无成。
向来为何事,投老悲秋萤。
堂堂文翰场,攘臂君甚武。
丈夫贵高谊,我得宁在汝。
达官总遗恨,所乐才妻儿。
君堂有夫人,禄养当以时。
吴山青入天,江水流到海。
才难叹先圣,战伐偶今代。
四序看迭移,南薰已西风。
天命不可为,往哉及其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的长江忧愁无尽,就像高山无法推翻。琴声和弦瑟之音饱含凄厉哀怨,房屋就像走在陌生的路上。十三岁起就离开家去拜师学艺,三十岁却依然一事无成。曾经到底为了什么而努力?现在我已到老年,却只像秋天的萤火虫般微弱无力。文学界本是精英汇集的地方,你却像英勇善战的武士那样力争上游。男子汉应以高尚的情操为贵,这并不需要我在你身边提醒。身居高位的官员总是留有遗憾,他们心中所乐于追求的就是家庭和孩子。你的家中有一位贤良的妻子,应该时刻想着如何去照顾她。江南的山脉郁郁葱葱直冲云霄,江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大海。感叹自古至今人才难得,战争和纷争却不时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四季更替周而复始,南风已然吹成了西风。但命运是不可改变的,勇往直前吧,趁风势正猛!
去完善
释义
1.长江:中国的一条主要河流,流经多个省份。
2.倒岳:形容力量极大,连高山都能推翻。
3.琴瑟:指音乐。
4.行路:走路,此处比喻人生道路。
5.十三出从师:古代儿童十三岁进入书院学习。
6.三十兹无成:年龄三十了还没有取得成就。
7.向来为何事:问自己以前都在做什么。
8.投老:接近老年。
9.悲秋萤:感慨秋天萤火虫的微弱光芒。
10.文翰场:文学界。
11.攘臂:挥动胳膊,形容奋发向前。
12.贵高谊:重视高尚的情操。
13.宁在汝:你不比我差。
14.达官总遗恨:功成名就的人总是留有遗憾。
15.所乐才妻儿:享受家庭的乐趣。
16.君堂有夫人:你的家中有贤内助。
17.禄养:用俸禄供养家人。
18.当以时:应该按时照顾家庭。
19.吴山:泛指江苏一带的山。
20.江水:长江水。
21.才难:人才难得。
22.先圣:指孔子。
23.战伐:战争。
24.四序:四季。
25.迭移:更迭变换。
26.南薰:指南风。
27.西风:秋天的风。
28.天命不可为:命运无法改变。
29.往哉及其锋:去努力追求自己的成功吧。
去完善
赏析
本诗名为《送邢刍父赴漕试盖予以牒逊之》,是一首富有深意的送别诗。诗人通过对长江、琴瑟、自家房屋等景物描绘,表达了自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友人的期待。
首联“长江我之愁,倒岳推不去” ,以磅礴的长江象征作者深沉的忧愁,表达对国事的忧虑之情。而“倒岳”一词则表达了对这种忧虑无法消除的无奈和无力感。
颔联“琴瑟有凄怨,居室等行路”,借琴瑟之声中的“凄怨”来形容自己的心境,并引申出自己的家室也如同自己在外漂泊,无法安定。
接下来的几联则对友人进行了赞美和期许,如“堂堂文翰场,攘臂君甚武。丈夫贵高谊,我得宁在汝。”是对友人在文学上的才能与气节的赞美,同时又表达出作者对他的期许:希望他能一直保持高尚的情操,而这正是作者自己所缺乏的。又如“达官总遗恨,所乐才妻儿。君堂有夫人,禄养当以时。”则是告诫友人官场总是充满遗憾的,应看重家庭妻子和亲情。
颈联和尾联则以景物描写收尾,如“吴山青入天,江水流到海。”,描述了自然界辽阔的景象,流露出作者在时间流逝中淡淡的惆怅之感。最后的“天命不可为,往哉及其锋。”则传达出了顺应天命,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送邢刍父赴漕试盖予以牒逊之》是南宋诗人苏泂所作。诗题中的“漕试”是指科举考试的一种形式,即通过选拔官员的途径。而“牒逊”则是一种委婉拒绝的方式,表示自己才疏学浅,不敢担当重任。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南宋晚期,也就是公元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宋朝(960-1279年)。此时,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然而,在这个看似和谐的社会背景下,却隐藏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如外患频繁、朝政腐败等。这些因素都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苏泂生于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他年轻时曾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未能取得功名。后来,他在家乡开设私塾,教授弟子。尽管如此,他对功名仍然抱有很高的期望。然而,在现实的压力下,他不得不放弃这个梦想,选择以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生活的感悟。
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人生的无奈和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勉励和支持。他希望友人能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然而,他也明白,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