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里行
悠悠万里行,河畔草青青。
青草有衰歇,远行无期程。
秦既灭六国,驱民筑长城。
长城三千里,将以限胡兵。
城边沙水寒,饮马马悲鸣。
筑夫困久役,谁无乡土情。
父母念孝养,室家叹孤嬛。
万一死于筑,白骨空支撑。
膏血脂草莽,魂魄亦飘零。
苦哉筑城人,举杵无乐声。
仁守国自固,不仁祸斯宏。
祖龙不知此,纵暴劳苍生。
高明鬼瞰室,天道常恶盈。
长城徒高高,不救秦祚倾。
岂若唐虞君,垂衣燕泰宁。
至德亘万古,巍巍不可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漫步在漫长的旅程中,河边绿草如茵。
绿意盎然的小草也有凋谢之时,远行的日子却无定期。
秦国征服了其他六个国家,驱使百姓修建长城。
这蜿蜒曲折的长城足有三千里,用来防御北方的匈奴。
长城边缘,沙漠里的河流寒冷彻骨,饮马的战马悲鸣不已。
那些修筑长城的工人们疲惫不堪,哪个人心里没有挂念着家乡的亲人呢?
父母担忧孩子们的赡养问题,而家中的妻子则哀怨自己独守空房。
一旦工人在筑城中丧生,白骨只能空自支撑,成为荒草丛中的一堆腐肉。
他的灵魂和血液都将四处飘散,无所依靠。
修筑长城的工人生活真是苦不堪言,挥舞着锤子却听不到快乐的歌声。
仁德的君王能使国家稳固,不仁的君王则导致灾难蔓延。
秦始皇不知道这个道理,他放纵暴力让百姓受苦。
长城虽然高大,却不能挽救秦国的灭亡。
它怎么能与尧舜禹这些明君相比,他们轻轻松松就让百姓安居乐业。
最高尚的德行穿越千古,伟大得无法形容。
去完善
释义
1. "悠悠万里行":表示行程漫长且遥远,其中的"悠悠"是形容词,用来描述距离的深远;而"万里行"则表示行走一万里的路程。
2. "河畔草青青":这句以河边嫩绿的小草起兴,表示春天的景象,并象征着生命的勃发。其中"河畔"指的是河的两岸,"青青"则是用来形容嫩绿色。
3. "青草有衰歇":意思是草木都会经历由繁茂到衰败的过程。其中"衰歇"就是指植物从茂盛的状态逐渐衰弱,直至枯死。
4. "秦既灭六国":这里的"秦"指的是秦国,"灭六国"是说秦国最终消灭了其他六个战国诸侯国,统一了中国。
5. "驱民筑长城":这句话说明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后,驱使民众去修筑长城,用以抵御北方的匈奴入侵。
6. "长城三千里":表示长城的长度约有三千多里。
7. "限胡兵":限制胡人的兵力,即防止匈奴的侵扰。
8. "城边沙水寒":指长城周边的地理环境,包括沙漠和水流,"沙水寒"描绘出长城环境的艰苦和寒冷。
9. "饮马马悲鸣":战士们在长城上给马匹饮水时,马匹因思念故土而发出悲鸣。
10. "筑夫困久役":修筑长城的民工因为长时间的劳役而感到疲惫不堪。
11. "父母念孝养":父母在远方担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
12. "室家叹孤嬛":家中的妻子也在为丈夫的孤独和无法照顾家庭而叹息。
13. "万一死于筑":表示担心自己会因劳役过重在修筑长城的过程中丧命。
14. "白骨空支撑":尸体化为白骨,仅剩下骨架来支撑着身体。
15. "膏血脂草莽":意指鲜血汇集成河流,使得大地都充满了血腥。
16. "魂魄亦飘零":表达了身死后魂魄也无法找到归宿的悲伤。
17. "苦哉筑城人":对筑城工人的苦难遭遇表示同情。
18. "不救秦祚倾":指秦始皇采用残暴的方式筑起的长城并未挽救秦朝的灭亡。
19. "岂若唐虞君":这里把秦始皇与古代尧舜禹时期的君主对比,指出他们治国方式的不同。
20. "垂衣燕泰宁":指古代贤明的君主通过简朴的生活治理国家,使人民生活安定。
21. "至德亘万古":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能够千古留名,美德传承万世。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名为《悠悠万里行》,作者是释文珦,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通过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的匈奴而修建了长达三千里的长城,导致了人民生活的困苦和社会矛盾的加剧。最终,秦朝的灭亡并非由于外患,而是由于内部的不仁和不义。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秦始皇的批判和对唐虞时期国泰民安的向往。全诗语言生动形象,情感深沉激昂,是一首具有强烈现实意义和深刻历史洞察力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悠悠万里行》是宋朝诗人释文珦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漫长的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孤独、迷茫和无奈之情。通过描述旅途中的风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在公元11世纪的中国,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文人墨客们纷纷投身科考,以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释文珦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出家为僧。在这个特殊时期,禅宗佛教在中国民间广泛传播,许多文人士大夫受到禅宗思想的熏陶,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求精神的寄托。释文珦就是其中的一员。
释文珦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他曾在家乡江苏南通过着田园生活,后因战乱被迫离家远行。在漫长的旅途中,他历经艰辛,感受到了世态炎凉和人情的冷暖。这些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促使他写下了这首《悠悠万里行》。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释文珦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他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勇敢。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以及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