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戚夫人事
女以色而死,士以才而亡。
处才不才间,此语最深长。
我昔愚自信,遭逐方悲伤。
投迹归山林,为乐特未央。
失马反为福,始悟得不偿。
向来尤其人,今乃佩恩光。
忮心成美意,陷穽为康庄。
寄语斯鞅辈,善刀宜早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女性因美貌而死,男性因才能而亡。
处在有才华与无才华之间,这句话最意味深长。
我以前愚蠢又自信,直到被驱逐才开始悲伤。
投身归隐山林,快乐无边。
失去的马匹反而带来福气,这才明白得到的比不上失去的。
过去痛恨他人,如今却感佩他们的恩情。
嫉妒之心成了美好的情意,陷阱变成了平坦的大道。
告诉那些像斯鞅一样的人,善于用刀子应该早点收藏起来。
去完善
释义
1. 感:感叹;感慨。
2. 戚夫人事:指战国时魏国的惠子因有才干而被妒忌的事。
3. 色:姿色,这里借指无真才实学的人凭借美貌得到宠爱。
4. 士以才而亡:士人因有才能而遭人嫉妒陷害。
5. 处才不才间:处在有才有德与无才有德之间,对世事看得明白。
6. 我昔愚自信,遭逐方悲伤:自己曾经愚昧地自信,以至于遭到排挤时才感到悲伤。
7. 投迹归山林,为乐特未央:隐居于山林之中,寻找快乐直到永远。
8. 失马反为福,始悟得不偿:失去的马匹反而带来好运,开始明白塞翁失马的得失之道。
9. 向来尤其人,今乃佩恩光:一直认为自己是出类拔萃的人才,现在才真正感受到恩情的光辉。
10. 忮心成美意,陷穽为康庄:嫉妒之心变成了美好的意愿,困境变成了宽敞的大道。
11. 寄语斯鞅辈,善刀宜早藏:以此诗告诫那些像商鞅一样有才干却被人嫉妒的人,应该尽早收敛自己的才华,以免招致灾祸。
去完善
赏析
《感戚夫人事》这首古诗抒发了作者对人生际遇的独特见解。诗中借用“女以色而死,士以才而亡”的古语,表达了才华可能导致祸患的观念,同时提出了在才与不才之间寻求平衡的思想。
诗人回顾了自己曾经的愚钝和自信,以至于遭受了贬谪和流放,然而正是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他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回归山林,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反而成为了一种福气。
诗人通过亲身经历,感慨世事的无常和命运的捉弄。那些看似美好的事物,背后可能隐藏着陷阱;而那些看似不利的遭遇,也可能成为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因此,作者告诫那些心怀嫉妒的人,要善于收敛锋芒,以免招致祸端。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古代故事的引申,揭示了人生哲理,也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独特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戚夫人事》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姜特立为感念战国时期秦国丞相范雎(即张禄)的门客戚夫人所创作。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即南宋时期。
在这一时期,姜特立本人因政治原因被贬谪到浙江婺州,远离朝廷中心。在这段时间里,他潜心研究历史,尤其是对战国时期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当年范雎在魏国时曾遭受严刑酷罚,后被秦国使者郑安平救走并推荐给秦昭王,成为秦国丞相。范雎为了感谢郑安平的恩情,将自己的门客戚夫人许配给他。这个故事令姜特立深受感动,因此写下了这首《感戚夫人事》,用以表达对古代贤人知恩图报精神的敬意。
在姜特立生活的南宋时期,政治腐朽,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姜特立对战国时期历史的深入研究,以及对范雎和戚夫人故事的感怀,反映出他对忠诚、感恩等传统美德的追求与坚守。同时,这首诗也表现了他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从而传达出强烈的现实关怀和历史责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