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不识字
难字逢人问,村中一小儿。
璋麞宁易辨,亥豕似堪疑。
卤莽原非莽,耕犂别字犂。
识丁何足道,煮字不充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遇到不懂的字就向村里的小孩请教,弄清楚这个问题。有时就像分辨璋和麞一样困难,有时又像看那个像猪(亥)又像豕的文字一样感到疑惑。这些字形相似,但意义不同的字并不鲁莽,就像是耕字中的错误导致了犂字的出现。认识几个字不算什么,因为我们不能靠文字来填饱肚子。
去完善
释义
《嘲不识字》宋伯仁 注释:
1. 难字:指不容易理解的汉字。
2. 逢人问:向别人请教。
3. 村中一小儿:农村里的一个孩子。
4. 璋麞宁易辨:比喻难以分辨事物的真相。璋(zhāng),古代的一种玉器;麞(zhāng),獐子,一种动物。
5. 亥豕似堪疑:形容字形相似而容易混淆的字。亥(hài),地支的第十二位;豕(shǐ),猪。
6. 卤莽原非莽:卤莽(lǔ mǎng)与莽(mǎng)虽然字形相近,但意义不同。卤莽意为鲁莽、冒失。
7. 耕犂别字犂:耕(gēng),耕地;犂(lí),犁田。这里形容书写时字形相似而容易写错。
8. 识丁何足道:识丁(dīng),认识“丁”字,指粗识文字。这句表示认识几个字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事。
9. 煮字不充饥:煮字,指通过读书学习;不充饥,不能解决饥饿问题。这句表示读书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幽默和讽刺手法,展现出作者对不识字的嘲笑。“难字逢人问,村中一小儿”描绘了一个不认识字的乡村小孩的形象,暗示了当时社会教育的不普及。接下来的“璋麞宁易辨,亥豕似堪疑”通过两个例子来说明文字的错误可能导致误解。
“卤莽原非莽,耕犂别字犂”则用词意的相似性来调侃那些草率行事的人,并提醒人们不要将错别字误认为正确的字。最后一句“识丁何足道,煮字不充饥”则是作者对那些过分强调文化知识的人的讽刺,强调生活中的实际技能更为重要。
整首诗歌以戏谑、讽刺的笔调,展示出作者对社会现象的独特看法,引导读者反思教育的本质和社会的价值观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嘲不识字》的作者是宋代著名文人宋伯仁。这首古诗创作于公元960-1279年的宋代,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科技发达的时期,也是科举制度高度发展的阶段。这个时代文人墨客们以吟诗作对为荣,而文人士大夫之间的相互嘲讽也成为一种社交娱乐方式。
在这个时期,宋伯仁作为一位杰出的文人,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然而,他在生活中却遭遇了诸多挫折,科举考试中屡次受挫,使他陷入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在目睹了许多无知而不自知的士人后,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嘲不识字》,以此来讽刺那些自以为是的读书人。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