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赞三首
潦倒住持,不言规矩。
聚三日僧,说无义语。
平生要讨便宜,落水也求乾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颓废的主持,不遵守清规戒律。召集了三天僧人,谈论无意义的言语。生活中总是想占便宜,即使是落入水中也要寻找干燥的地方。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自赞三首:即本诗是《自赞三首》中的第一首。自赞是诗人对自己的赞美或自嘲。
2. 释明辩:宋朝僧人,擅长诗文创作。
3. 潦倒:生活困顿、不得志的样子。这里指作者自己身为僧侣却不受重视。
4. 住持:寺庙的主持者。这里表示诗人虽然身份为僧人,但实际上并未得到应有的地位。
5. 规矩:佛教教义和戒律。这里表示诗人虽然没有严格遵守教义和戒律,但依然以自身方式影响着他人。
6. 三日僧:相传佛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说法时,有三天听众都是比丘,所以这里的“三日僧”是指所有的比丘。这里表示诗人有广大的影响力。
7. 无义语:没有明确意义的语言。这里表示诗人虽然是僧侣,但其言论并无深奥的道理。
8. 要讨便宜:希望得到实惠、好处。这里表示诗人虽然身处困境,但仍然积极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
9. 落水:指陷入困境或面临危险。这里表示诗人虽然身处困境,但仍然努力寻求出路。
10. 乾处:干燥的地方。这里表示诗人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努力找到舒适的环境。
去完善
赏析
《自赞三首》是宋末元初的僧人释明辩创作的诗词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以诙谐幽默的手法描绘了自己作为寺院的主持者,虽然生活潦倒但始终坚守内心的信仰。他以三日的相聚和“无义语”传达出超脱世俗纷扰的理念。这首诗塑造了作者闲云野鹤的形象,展示了他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以及身处困境时仍能保持清醒与独立的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自赞三首》是唐朝诗人释明辩的一首组诗。这组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756年,正值安史之乱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释明辩,一位修行者在乱世中保持清醒和坚定,他游历四方,一心向佛,通过诗词表达了自己的信仰和对世界的理解。
在这个时期,唐朝由盛转衰,战乱频发,民生疾苦。释明辩作为一名僧人,他的生活自然也无法避免这些影响。他在旅途中经历了许多困苦,但他始终保持一颗慈悲之心,关注着百姓的苦难。他的诗歌反映了他在这一时期的经历和对生活的思考。
这组诗的创作背景还涉及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安史之乱期间,佛教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许多寺庙被毁,僧人被迫离开家园。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释明辩坚定地走向了修行的道路,用自己的诗歌传达出对信仰的坚守和对众生的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