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新生的荷叶刚刚探出水面,露出尖尖的嫩角,却早已有一只蜻蜓轻盈地停驻其上。

去完善
释义
泉眼:泉水涌出的地方;晴柔:晴日下柔和的风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初夏小池图景。开篇两句通过对泉水和树荫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温柔的氛围。"泉眼无声"与"树阴照水"形成动静结合的画面感,展现出自然界的和谐之美。后两句则将镜头聚焦在新生的荷叶与蜻蜓之上,通过"才露"与"早有"的呼应,生动地刻画了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景象。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动人,充分体现了杨万里"诚斋体"注重细节、追求自然的特点,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初夏时节的盎然生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小池》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脍炙人口之作,它描绘了一幅江南初夏的美丽景色。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90年,正值南宋中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学艺术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然而,这一时期也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的时期,百姓疾苦和社会危机重重。
在这一时期,杨万里因才学出众而深得朝廷赏识,曾担任国子监祭酒、秘书监等要职。尽管身处高位,但他始终关心民生疾苦,敢于直言进谏,为民请命。在任职期间,他曾多次上疏陈述民间疾苦,请求减轻赋税,甚至因冒犯权臣而被贬谪。这些经历使他对民间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他的家国情怀和人道关怀。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杨万里将个人的情感寄托于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中,通过对小池、荷花、蜻蜓等细微之美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他的诗句中也透露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