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春点疏梅雨后枝
己酉岁,客吴兴,收灯夜阖户无聊,俞商卿呼之共出,因记所见。
春点疏梅雨后枝,翦灯心事峭寒时。市桥携手步迟迟。
蜜炬来时人更好,玉笙吹彻夜何其。东风落靥不成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己酉年,我旅居吴兴,在一个没有灯会的夜晚关上门感到无聊,于是俞商卿就叫我一起出去,我们共同记录了所看到的景象。
春雨过后,春天在稀疏的梅花枝头悄悄绽放,我们在剪灯的时候心有所感,感受到那冷峻的春寒。在市桥上,我们手牵手,慢慢悠悠地散步。
点燃蜡烛时,夜色更美好;深夜里,玉笙的声音悠扬而持久。春风里,人们的笑脸如花,不愿回家。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己酉岁:公元1189年,这是南宋光宗绍熙元年。
2. 客吴兴:作者客居在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
3. 收灯夜:元宵节之后的一天,也叫“灯夕”或“灯节”,有赏灯的习俗。
4. 阖户无聊:闭上门感到无聊。
5. 俞商卿:作者的友人,名字是俞商卿。
6. 春点疏梅雨后枝:春天的雨让稀疏的梅花更加美丽。
7. 翦灯:剪去蜡烛花心的过程,也可指代夜间的事务。
8. 峭寒时:指天气寒冷的时候。
9. 市桥:城市中的桥。
10. 携手步迟迟:一起手牵手慢慢地走。
11. 蜜炬:特制的蜡烛,可以照明。
12. 来时:到来之时。
13. 人更好:形容人变得美好。
14. 玉笙吹彻:用玉笙把曲子吹完。
15. 夜何其:指夜晚什么时候了。
16. 东风落靥:东风来了,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17. 不成归:指大家玩得高兴,不想回家。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的意象与情感独具匠心。“春点疏梅雨后枝”描绘出江南春雨中的美好景象,同时透露出季节转换的微妙感受。剪灯时节的峭寒,是夜生活寂寥的象征。作者在寂寞的夜晚,与朋友结伴出行,犹如夜幕下的蜜炬照亮了人心。接下来的“人更好”可以理解为诗人在此时感受到了温馨的陪伴和友情的温暖。夜晚的音乐会伴随着玉笙演奏,使得整首词的情绪达到高潮。然而,当东风悄然落下,如同夜色般宁静的“靥”渐渐被打破,让人感到怅然若失。诗人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春天的向往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同时也传达出了人与人相处的温暖和真挚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浣溪沙·春点疏梅雨后枝》这首词是南宋著名文学家、音乐家姜夔所作。创作时间为公元1180年前后,这个时期正是南宋时期,也是姜夔人生的转折点。
姜夔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他的诗词才华横溢,受到了许多文人的赞誉。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人生陷入了低谷。在这段时间里,姜夔游历了许多地方,结识了许多朋友,也领略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这些经历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南宋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朝廷的腐败无能,民间的疾苦,都让姜夔感到痛心疾首。他用自己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同时,他也对那些沉迷于声色犬马的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表达了对正义和真理的坚定追求。
《浣溪沙·春点疏梅雨后枝》这首词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在这首词中,姜夔以春天的景色为背景,通过对春雨后的梅花进行细腻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他也借梅花的不屈不挠,象征了自己坚韧不屈的品质和勇敢面对困境的精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