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燕巢
莫问山村与水边,何拘华屋且随缘。
不成此地无王谢,枉了春光又一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无需询问山村的田野和水边,顺其自然地不拘泥于华丽的房屋。倘若不是这个地方没有王公贵族,那么美好春光又要虚度一年了。
去完善
释义
1. 莫问:不要问。表示不问世事,安心于现状的态度。
2. 山村与水边:指诗人所居的乡村环境,远离城市繁华,亲近自然。
3. 何拘:不拘束于。这里强调随遇而安,不受外界环境的束缚。
4. 华屋:华丽的房屋,与“野巢”相对,表示诗人并不追求物质享受。
5. 且随缘:表示顺应自然的安排,心态平和。
6. 王谢:此处指代贵族权臣,诗人以此暗示即使身处乡村,也同样可以过好自己的生活。
7. 枉了春光:意指白白辜负了大好春光,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去完善
赏析
《田野燕巢》是清代诗人易士达的一首描绘乡村风光的诗。诗人通过对燕子在不同环境筑巢的描绘,表达了其对自然和谐与人生态度的独特见解。
首句“莫问山村与水边”,以燕子的视角表达出诗人对不同地域环境的认同。无论山村还是水边,都是燕子选择的筑巢之地,这既体现了燕子适应环境的能力,也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次句“何拘华屋且随缘”则进一步强调,无论是繁华的城市还是偏远的乡村,只要有适宜的环境,燕子都会随遇而安。这种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在诗中得到了彰显。
接下来的两句“不成此地无王谢,枉了春光又一年。”则从历史的角度审视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关系。尽管山村和水边看似没有城市的繁荣,但这些地方同样拥有美丽的风景和宜人的气候,诗人以此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认可。同时,通过“王谢”这个典故,诗人暗示了无论在何处,都有值得人们欣赏和珍惜的美好事物。而最后一句“枉了春光又一年”则是提醒人们,不要错过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时刻,应当珍惜眼前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恩赐。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田野燕巢》是唐代诗人易士达的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诗篇。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世纪初期,正值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此时的唐朝正处于繁荣昌盛的盛世。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易士达正居住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农村。他在这里过上了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自然和谐共处。这种生活环境使他得以近距离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燕子的出现便是其中之一。燕子在田野边的屋檐下筑巢,象征着农耕文化的繁荣,也为田野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在这个时代,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农田开垦、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随着农业的进步,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人们开始关注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易士达以燕巢为主题创作了这首描绘田园风光的诗篇,既表达了对自己宁静生活的热爱,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