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令
霜馀已失长淮阔。
空听潺潺清颍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
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如今与我同样认识并怀念醉翁的人,恐怕只剩下颍州西湖水波深处映照的那一轮明月了。

去完善
释义
识翁人:认识并了解欧阳修的人;西湖:此处指颍州西湖。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以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苏轼对恩师欧阳修的深切怀念。开篇两句描绘了霜后淮河的萧瑟景象与清颍河水的低沉呜咽,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奠定了全词感伤的基调。中间部分通过“佳人犹唱醉翁词”一句,将读者带回当年欧阳修创作《醉翁亭记》的时代,而“四十三年如电抹”则突出了时光飞逝、人事变迁的无奈。下片以秋露、明月等意象进一步烘托出岁月流转的无情,最后点明“与余同是识翁人”的孤独之感,唯有西湖水中倒映的明月能与他一同追忆醉翁。整首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苏轼对恩师的敬仰与思念,也流露出对人生短暂的哲理思考,读来令人动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此时苏轼已五十六岁,正由颍州改知扬州途中。回首往事,他想起四十三年前在颍州与欧阳修的交游,而今恩师早已仙逝,唯有其词作仍在传唱。面对眼前秋景,清颍河潺潺流淌,勾起他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无限感慨。词中既有对恩师欧阳修的深切怀念,也蕴含着对人生无常的哲思。
作为欧阳修的学生与知己,苏轼深得其文学精髓。在这首词里,他巧妙化用"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境,借眼前之景抒发内心复杂情愫。特别是"四十三年如电抹"一句,将漫长岁月压缩为转瞬即逝的闪电,既写出光阴荏苒,又暗含对恩师教诲犹在耳畔的感念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