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次张益州芝草十二韵

标题包含
次张益州芝草十二韵
绍兴己卯武成庙,庙殿之栋三秀芝。 学官奔走暨多士,日遶百匝不暂离。 欲奏九重望恩幸,寒饿水火如切肌。 先期到堂白宰相,宰相曰可甚易为。 乐工伶伦饰金玉,拟荐清庙裁歌诗。 石时官忝博士职,岂敢立论超等夷。 曰此五行金沴木,木不曲直尝闻之。 将军鹰扬兆异气,弄兵往往忧潢池。 矧今裕民民未裕,圣虑日轸天下饥。 斯言一出自拭目,再召再逐弥岁时。 山东山西将与相,一天雨露均无私。 喜闻谋帅用乡士,乖崖以来无此奇。 目之所覩世有异,口不敢言人更知。 顷年喋血岷峨下,启此厉阶端自谁。 种芋从今我田喜,沤麻却得吾水滋。 中和薰蒸感瑞物,雪山增重阴云披。 昔人佳政喜传授,便谓子产胜子皮。 江南诸子识我语,帐下未忍骄群儿。 商山一曲似可作,出处恐笑山翁痴。 不如去学赤松子,掉舌三寸为帝师。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石(1802年-1855年),原名李秉礼,字贞吾,号顽白,又号星舫,江苏昆山人。清朝官员、学者、诗人。 李石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举人,历任内阁中书、国子监学正等...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绍兴己卯年(公元1219年)的武成庙里,有三株灵芝生长在庙宇的大梁上。学者们和众多士人围绕着这些灵芝,整日围绕在周围,不肯离去。他们希望能借助这些灵芝求得皇帝的恩典,但这就像饥饿与寒冷、水深火热般地折磨着他们。于是他们先行拜见宰相,希望得到宰相的支持。宰相回答说:“这有什么难的?”于是乐师们开始筹备音乐伴奏,准备在庙中献唱赞美诗。而身为学官的石某担任博士一职,不敢有任何越轨的言论。他说:“这是五行中金克木的现象,我们曾经听说过树木不能弯曲生长的事。现在军队将领像雄鹰一样崛起,带来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他们四处调动军队,引起人们的担忧。更何况现在的民众生活并不宽裕,皇帝每天都在忧虑着天下的温饱问题。”他的言论一出,人们都为之注目,但同时也受到不断的指责和驱逐,持续了很长时间。东山东西两地的官员都关注这个问题,希望得到公平的处理。令人高兴的是,听说选拔将领的人用了家乡的贤能之士,从宋初的李厚以来,还没有出现过这么奇特的事情。亲眼所见的事物总有差异,而我虽然心有所感,但却不敢轻易表达出来。想起以前在岷峨山下发生的喋血事件,不知道这个祸根究竟是由谁来开启的。如今,我们种植的芋头得到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而沤麻也得到了充足的水分滋润。在中和的气氛中,大家感受到了祥瑞的气息,雪山变得更加庄重,云雾也变得越发深沉。古人喜欢把自己的好政策传给后人,认为这样可以胜过他人。江南一带的学者们认识到了这个道理,因此不敢在众人面前表现出骄傲的态度。他们创作的商山一曲似乎可以表达出这种心情,而那些置身事外的人恐怕会嘲笑我们的执着。其实,我们还不如去学习古代的赤松子,只需摇动三寸不烂之舌,就可以成为皇帝的导师。
去完善
释义
1. 绍兴己卯:南宋高宗赵构的年号,己卯为公元1159年。 2. 武成庙:古代用来祭祀武功的庙宇。 3. 三秀芝:三种灵芝。 4. 学官:主管学术教育的官员。 5. 日遶百匝:形容多次围绕。 6. 九重:九层高的皇宫,此处指皇帝。 7. 恩幸:皇帝的恩泽。 8. 寒饿水火:形容生活的困苦。 9. 先期:提前。 10. 白宰相:向宰相禀报。 11. 乐工伶伦:宫廷里的音乐家。 12. 清庙:宗庙。 13. 裁歌诗:创作诗歌。 14. 石时官忝博士职:作者时任国子监博士。 15. 等夷:同等地位的人。 16. 金沴木:五行相克,金克木。 17. 鹰扬:飞扬跋扈。 18. 潢池:水势浩大的池塘。 19. 圣虑:皇帝的忧虑。 20. 日轸:每天都感到焦虑。 21. 吁目:惊奇地看。 22. 再逐:再次被贬谪。 23. 山东山西:东部和西部的地区。 24. 与相:担任宰相职务。 25. 无此奇:没有这样的奇特现象。 26. 喋血:血流满地。 27. 启此厉阶:开启灾祸的根源。 28. 种芋:种植芋头。 29. 沤麻:浸泡麻纤维以分离麻。 30. 中和:阴阳调和。 31. 雪山:四川省境内的一座山。 32. 薰蒸:热气腾腾。 33. 瑞物:吉祥的征兆。 34. 阴云披:云雾散开。 35. 子产:春秋时期郑国的执政者,曾提出“以人为本”的政策。 36. 子皮:春秋时期郑国的执政者,提倡土地改革。 37. 江南诸子:江南地区的学者。 38. 帐下:指军队中的随从。 39. 商山一曲:指商山四皓。 40. 出处:出仕和隐退。 41. 山翁:山野之人。 42. 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 43. 掉舌三寸:形容善于言辞。
去完善
赏析
《次张益州芝草十二韵》是南宋诗人李石的一首长诗。全诗共十二联,以咏芝草为契机,表达出作者对国家治乱、民生疾苦的关注以及自身政治抱负的抒发。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将当时社会现象与个人遭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在诗的开头,作者描述了绍兴己卯年间武成庙中出现奇异的灵芝,引来了众多文人的关注和议论。紧接着,诗人通过描绘学官和士人们的翘首以待,表现了他们渴望得到朝廷的重视和赏识。随后,诗人提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希望能够为国家尽一份力。 在诗歌的中段,作者通过对乐工、伶伦的描绘,表达了对音乐艺术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官场上的争权夺利和腐败现象。此外,诗人还提到了五行相克的理论,暗示国家的兴衰与领导者的人品息息相关。 接着,诗人通过对将军、谋帅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民生的艰难困苦。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思考,认为应该关注百姓的生活,实现公平正义。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作者提到自己听到了关于任用乡士为帅的好消息,感到无比欣喜。然后,诗人通过对自身的反思和对世事的看法,表达了其对民生和国家治理的忧虑和期待。最后,诗人借用了古人子产与子皮的典故,表达了对政治家传承优秀政绩的期许,以及对江南友人的信任和支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文宗太和年间,诗人李石游历蜀地,寓目益州风土人情。其间,他写出了《次张益州芝草十二韵》一诗,以此赞美蜀地风光及张益州的治理才能。 唐朝时期,虽然国家表面上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实则朝政腐朽,宦官把持朝政,士人阶层亦多媚附权贵,党同伐异之风日盛。李石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对于时事深感痛心疾首。然而他也明白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个人力量无法改变现状。在这种心境下,他来到了蜀地,希望暂时避开长安的是非之地。 游历过程中,李石对益州的自然风光印象深刻,同时也注意到了益州刺史张益州的治理才能。他看到张益州注重民生、发展经济,使得百姓安居乐业。这让李石感慨不已,心中涌起一种共鸣和尊重。他以这首诗表达对张益州的敬仰之情,同时也通过诗句传达出对美好社会的期许和对未来道路的思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