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日月无根天不老。
浮生总被消磨了。
陌上红尘常扰扰。
昏复晓。
一场大梦谁先觉。
雒水东流山四绕。
路傍几个新华表。
见说在时官职好。
争信道。
冷烟寒雨埋荒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时光流转无穷无尽,天地永恒不变。
人生短暂,岁月如梭。
都市的红尘喧嚣不息,夜以继日。
谁能先知一场大梦已醒?
洛水悠悠,群山环绕。
路边矗立着崭新的石碑。
听闻这个时代官员的职位炙手可热。
然而又有谁知道?
这些职位最终会被冷雨烟波中的荒草覆盖。
去完善
释义
1. “日月无根天不老”:这句是描写自然景象的句子,“日月无根”是说日月光辉无所依凭,无法把握,形象地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天不老”则是强调自然的永恒与无尽,使得人生短暂的特点更加突出。
2. “浮生总被消磨了”:这里“浮生”指的是短暂的人生,“消磨了”是指时间的消逝,整句意思是,人的生命总是被时光无情地消磨。
3. “陌上红尘常扰扰”:这句是描写人间市井的繁华景象,“陌上”即田野间的道路,“红尘”在这里指的是繁荣的市井生活。“扰扰”是形容喧嚣纷扰的场景。
4. “昏复晓。一场大梦谁先觉”:这句话意味着在昼夜间醒来沉睡间,循环反复中,每个人都可能如梦初醒,感受到生活的虚无和荒诞。其中“大梦谁先觉”典出唐代杜甫的诗《月夜忆舍弟》中的“戍楼望断是江陵,长信宫中小糠灯。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终看汉家接炯火,一团沆瀣冻不融。”意为谁最先觉醒并发现这是一个大梦呢?
5. “雒水东流山四绕”:这里描绘的是地理环境,“雒水”是中国古代的一条河流,现在的洛河,是黄河支流。“山四绕”则描述了周围的群山环绕的景象。
6. “路傍几个新华表”:“华表”是用来标志道路方向的石柱,这里路旁的华表表示有路径指引着人们前行。
7. “见说在时官职好。争信道。冷烟寒雨埋荒草”:这几句在感叹世事的无常。古人相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运势,当时社会地位高的人,可能因为时运变迁而衰败,相反,现今看似平凡的草根人物也许未来会大有作为。这种看法以“冷烟寒雨埋荒草”为象征,寓意昔日的显赫荣耀已被时间的尘埃覆盖。
去完善
赏析
《渔家傲》是唐代诗人王采的一首词作。这首词以自然现象为喻,表达人生哲理,形象地描绘出人生的起起落落、世事的无常与无奈。
“日月无根天不老”,作者借用日月喻指时间,强调时间的无始无终,永无止境。接着,“浮生总被消磨了”,则揭示了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悲哀。
“陌上红尘常扰扰”,写世间纷扰如红粉沙尘,熙熙攘攘,繁华却短暂,看似忙碌的人们,实则空虚迷惘。 “昏复晓,一场大梦谁先觉?” 则进一步表达了这种心境,认为人生犹如梦境,世人皆为梦幻所困。
“雒水东流山四绕。”描述江水流逝,群山环绕的景象,表现出自然界的雄浑之美,同时也寓含着世事沧桑、岁月如歌的感慨。
“路傍几个新华表”,看似华丽的路标(可能指的是墓碑),却在冷烟寒雨中逐渐淹没在荒草丛中。 “见说在时官职好,争信道,冷烟寒雨埋荒草。” 这几句则是对权势地位的无常,以及对生死命运的无奈的咏叹。在词人眼中,富贵荣华如同浮云,终究会被岁月遗忘,而真正永恒的是自然界的生机和衰亡。
总的来说,《渔家傲》以自然现象和景象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对人生、世事、生死无常的深刻洞察,既展示了诗人的悲悯情怀,也反映出他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渔家傲》是明代诗人王采的一首描绘渔民生活的词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约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此时正是明朝经济和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创作《渔家傲》时,王采正值青年时期,他游历江南水乡,亲眼目睹了渔民辛勤劳作的生活场景。这位年轻的诗人对民生疾苦产生了深切的同情,于是他选择以诗词的形式记录下这些景象,以此抒发自己对渔民的关切之情。
此外,这个时期的明朝正处于倭寇侵扰的海防压力之下,沿海地区的渔民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时刻提防外敌的侵袭。在这样的背景下,王采通过对渔民生活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安全的忧虑和对渔民生活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