霁夜
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寂静的夜晚里,窗帘与窗户在黑暗中分明可见,我从梦中醒来,听到了城墙上的铃声。此时风雨已经离去,月亮被淡淡的云层环绕还未完全明亮。早晨的落叶带来了秋天的声音,而萤火虫则在夜色中陪伴着微凉的空气。明天我将去南轩观望,那庐山将如洗一般展现出万丈的青翠。
去完善
释义
1. 寂历:寂静。
2. 帘栊:指窗帘。
3. 戍墙铃:边防城墙上的铃,此处形容边疆的宁静。
4. 狂风送雨:指大雨。
5. 淡月笼云:月光映照下的云雾。
6. 秋声:秋天的声音,此处指风声。
7. 堕叶:落叶。
8. 准拟:计划,打算。
9. 南轩:南向的窗户或走廊。
10.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境内的著名山峰。
去完善
赏析
《霁夜》是孔平仲的一首描绘雨后天晴夜景的诗。诗人通过对夜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向往。在寂静的夜晚,窗帘上的月光显得格外明亮,仿佛可以听到风的轻拂和雨的滴答。突然,一阵狂风吹散了乌云,月亮在云中若隐若现,仿佛还未完全醒来。诗人通过“狂风送雨”、“淡月笼云”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莫测。
此外,诗中还提到了秋天的声音和流萤的光芒,这些元素让夜晚显得更加宁静而富有生机。最后,诗人期待明天能站在南轩欣赏到庐山的万丈青翠,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以自然为主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霁夜》是宋代诗人孔平仲所著的一首描绘夜景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040年左右,正处于北宋仁宗时期。此时,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为文人墨客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
在诗人的时代背景下,由于社会风气的转变和科举制度的推广,文人士大夫们开始关注自身的修养和情感表达。孔平仲作为当时的知名文人,深受这种风气的熏陶。在他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在这个阶段,孔平仲的人生经历了不少起伏。他曾历任地方官吏,深知民间疾苦;也曾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感受到世态炎凉。这些人生际遇使他更加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并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诗歌之中。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