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因为战争而坚守简陋居所,穿着破旧的麻布衣裳,头发也已枯焦。
桑树、柘树的枝叶都已凋零却仍需缴税,田园荒废了依旧征收青苗税。
时常要挖些野菜连根煮食,砍些带着绿叶的生柴用来燃烧。
无论身处多么偏远深山的角落,也无法逃避繁重的赋税与劳役。

去完善
释义
1. 蓬茅:简陋的茅草屋。
2. 麻苎衣衫:指粗布衣服。苎(zhù),苎麻,一种可以纺织成衣的草本植物。
3. 鬓发焦:形容头发枯黄零乱,表明生活艰辛。
4. 桑柘(tuò):桑树和柘树,这里代指农田。
5. 税:赋税。
6. 征苗:征收粮食。
7. 时挑野菜和根煮:形容生活艰苦,连野菜都要带着根部一起煮来吃。
8. 旋斫(zhuó)生柴带叶烧:形容做饭时就地取材,用刚刚砍下的新鲜柴火,连叶子都不去掉就拿来烧火煮饭。
9. 任是:即使。
10. 无计:无法。
11. 征徭(yáo):劳役和赋税的总称。

去完善
赏析
《山中寡妇》描绘了一幅战乱后的乡村景象:丈夫因战争而去世,妻子独自居住在破旧的茅草屋内,头发和衣裳都已破旧不堪。然而,即使家园荒芜,政府仍然征收税款和粮食。在这艰难的困境中,妇人只能靠山吃山,挖野菜、砍柴火勉强维生。尽管她生活在如此偏远的山林之中,也无法逃避繁重的赋税劳役。
诗人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同情心描绘了底层民众在战争中的苦难,凸显出官僚政府的腐朽和不公,令读者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产生共鸣和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中寡妇》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杜荀鹤之手。杜荀鹤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政治腐败、战乱频仍的时代。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及第,这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首诗中,他以山中寡妇为切入点,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
在诗中,杜荀鹤描绘了山中寡妇的悲惨命运:她的丈夫因为战乱而死,留下她一个人孤独地生活。而当时的统治者却没有给予她足够的关心和保护,使得她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生计。这种情景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和对弱势群体的漠视。
此外,杜荀鹤还通过对山中寡妇的描述,表达了对和平稳定生活的渴望。他希望人们能够关注这些弱势群体,共同努力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环境。而这种愿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