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
淑景骎骎到牡丹,探芳日日倚楹栏。
巧心吐出黄金缕,腴脸开成紫玉盘。
春晚有花飞欲尽,山中此种得应难。
便须收拾归囊锦,更酌清尊仔细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美好的景色很快就要来到牡丹盛开的时候,每天我都倚着栏杆欣赏着满园芬芳。它们巧妙地吐露着金色的花瓣,丰满的脸庞如同紫色的玉盘般美丽。春天的晚些时候花朵会渐渐凋谢,山中的这些花儿可能难以见到。是时候收集一些美丽的牡丹,准备再次品尝美酒,然后仔细欣赏它们的美艳。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淑景:美好的景色。
2. 骎骎:形容速度很快。
3. 探芳:寻找芬芳的花朵。
4. 倚楹栏:靠着栏杆。
5. 巧心:精致的心形花瓣。
6. 黄金缕:金黄色的丝线状花瓣。
7. 腴脸:丰满的脸庞。
8. 紫玉盘:紫色的玉盘,这里指紫红色的牡丹花瓣。
9. 有花飞欲尽:春天的花朵即将凋谢。
10. 山中此种:山中的牡丹。
11. 收拾归囊锦:将牡丹花收藏起来。
12. 清尊:清澈的酒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牡丹》诗描绘了牡丹花的美丽与独特之处。诗人以“淑景骎骎到牡丹”开头,巧妙地暗示了牡丹花开的时间及人们对它的期待之情。接着,通过“探芳日日倚楹栏”一句展现出人们对其热情追捧的状态。
第二联中,“巧心吐出黄金缕,腴脸开成紫玉盘”将牡丹花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看到了那绽放的牡丹,金黄的花瓣如丝般柔美,紫色的花朵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就像一块美丽的紫玉。诗人用“黄金缕”和“紫玉盘”这两个词,使牡丹花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第三联则揭示了牡丹花的美感不仅是外表的美丽,更是一种生命力的体现。虽然春天即将结束,花儿即将凋谢,但诗人依然表达了对牡丹花的热爱与赞美。
最后两联,诗人提到要将牡丹的美丽收藏起来,并细细品味。这是诗人对牡丹花的欣赏,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牡丹》是南宋诗人卫宗武所作的一首描绘牡丹花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宁宗嘉泰年间(公元1201年-1204年)。这一时期正值南宋中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然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尖锐,民生疾苦。
在这一阶段,卫宗武的个人生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因科举失利而放弃功名,回到家乡浙江衢县务农为生。在闲暇之余,他潜心研究诗词,关注国家大事和民间疾苦。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地方公益事业,为家乡的教育、卫生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时代背景方面,南宋中期,虽然军事力量较弱,但文化发展却取得了显著成就。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投身于艺术创作,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牡丹作为国花,在当时被誉为“富贵之花”,象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因此,卫宗武以牡丹为题进行创作,既是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