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二十一首 其三
色空明暗,各不相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色彩和虚空交织成明暗对比,各自并不互相了解。
走到水的尽头处,坐下来欣赏云朵升起的时候。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色空:佛教用语,指有形与无形、实相与虚相之间的辩证关系。这里指事物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
2. 明暗:光明与黑暗,比喻事物的两面性或对立。
3. 各不相知:各自不了解对方的情况。这里指世间万事万物各自存在,互不了解。
4. 行到水穷处: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诗句“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里借用原诗的含义,表示走到了困难的境地。
5. 坐看云起时:同样是出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句诗意味着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静观事态的发展变化。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句出自释居简的《颂古二十一首 其三》,以“色空明暗”开篇,表现了对世界本质的哲学思考:世间万物在本质上皆为虚幻,色与空的二元性在其中相互依存又独立存在,如同明暗相互转换,各自运行而不互相干扰。随后诗人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来描述面对困境的态度,形象地展现了在遇到困难时不懈前行、超脱逆境的精神风貌。诗人借用自然景象来形容心灵的旅程,引导读者在冥思中探索人生的真谛,令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颂古二十一首 其三》是宋代诗人释居简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90年左右,正值南宋时期。这个时期的诗人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
释居简作为一位僧人,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际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僧侣生涯,他的诗歌往往充满了哲理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战争和社会动荡的深深忧虑,以及对和平与安宁的热切向往。
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也非常复杂。南宋时期,国家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尖锐。由于金兵的侵略,南宋被迫南渡,都城临安(今杭州)成为政治中心。然而,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下,南宋人民仍然保持着坚韧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这也使得释居简的诗歌具有了更为深厚的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