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赵希郮
集英殿下识乃翁,遗爱楼前又识侬。
参差两纪短一载,伏想鬓发秋蓬蓬。
道阻且修不可见,何喜老兄相会逢。
老兄颜色清而丰,娟娟秋水开芙蓉。
铁瓮城头拭硎刃,晚榜咫尺春旗红。
觚棱金爵面成背,半帆楚月迎淮风。
相思江西子王子,寻盟来与白鸥同。
江莎浓澹俄一再,庾楼却倚庐山峰。
吾宗乃有此豚犬,掩鼻急趋风露中。
老兄久厌臭来逐,是行不复尘相蒙。
亦欲柁牙把船尾,琵琶洲上携手吟青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你在集英殿时便已认识了父亲,又在遗爱楼认识了我。我们之间的年龄相差并不大,但时间却匆匆流逝,不禁让人担忧我们的白发如秋天里的飞蓬一般。路漫漫,难相见,幸运的是我们还是能相遇在一起。老兄的容颜依然清秀且丰满,就如同盛开在水中的芙蓉。在铁瓮城头上磨快了刀,傍晚的时候已经接近胜利的旗帜,这就像是春天里的红花。金属装饰的瓶子里,半只帆船在风中摇曳,迎接夜幕的到来。思念着江西的朋友,渴望与他们一起与白鸥为伴。那些斑驳的河沙仿佛让我们感到时光短暂,遥望那座华丽的建筑,就像庐山一样雄伟。我的同族竟然有着这样的才华,让我们一起在风中享受着这份惬意。老兄早已厌倦了追逐名利,这次出行不再是被世俗困扰。我们也希望能在船上共同欣赏美景,手挽着手,在琵琶洲上享受生活的美好。
去完善
释义
1. 集英殿:北宋东京汴梁的宫殿建筑之一,南宋时为学士院所在地。此处用来代指文化机构或者文学领域。
2. 遗爱楼:可能是诗人的自拟场所名,也有可能是实际存在的某处遗址。这里表示诗人与友人的交汇之地。
3. 两纪:指时间过去两年。
4. 伏想:猜想、想象的意思。
5. 道阻且修:取自《诗经·秦风·蒹葭》中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一句,描述路途险阻遥远。
6. 老兄:对朋友的尊称。
7. 颜色:外貌。
8. 清而丰:清秀丰满的面容。
9. 铁瓮城:古代江苏一带的军事城塞,此地现位于江苏省镇江市。
10. 硎刃:磨刀石,这里比喻锋利的刀刃。
11. 晚榜:黄昏时分的岸边,这里可能指代诗人所在的江边码头。
12.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13. 金爵面成背:指与友人分开,面对面的相聚变成背对背的分别。
14. 半帆:指的是部分船只扬起风帆。
15. 楚月:湖南地区的月亮。
16. 淮河风:淮河沿岸的风。
17. 相思: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18. 江莎:江边杂草。
19. 浓澹:颜色的深浅。
20. 俄一再:短暂的时间间隔。
21. 庾楼:古代楼阁建筑,这里代指诗人在高楼上回望。
22. 庐山峰:庐山的山峰,此处寓意诗人的登高望远。
23. 吾宗:对同族或同胞的称呼,这里指诗人自己。
24. 掩鼻急趋风露中:描写诗人迫不及待地迎接好友到来。
25. 久厌:长时间讨厌。
26. 臭:气味。
27. 急趋:赶快行动。
28. 风露:风和露水,此处象征自然环境的洗礼。
29. 是行:这次出行。
30. 尘相蒙:被尘土沾染,喻指尘世生活的羁绊。
31. 柁牙:舵手,船上掌握方向的人。
32. 琵琶洲:琵琶洲在江西,位于长江、赣江汇合之处。
33. 携手吟青枫:诗人在描绘与友人一起游历山水、抒发胸臆的场景。
去完善
赏析
《送赵希郮》是一首情感深厚的送别诗,诗人王质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赵希郮的真挚情感。整首诗用词精美、意境深远,表现出诗人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首联“集英殿下识乃翁,遗爱楼前又识侬”,通过对相识场景的描述,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相识的过程。诗人运用对仗的手法,使诗句富有韵律感,同时体现了两人深厚的友谊。
颔联“参差两纪短一载,伏想鬓发秋蓬蓬”,借助于年龄的差距以及头发的变化,形象地展现了时光流逝的痕迹。其中“秋蓬蓬”一词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对于友人和自己年老的感慨。
颈联“道阻且修不可见,何喜老兄相会逢”,描述了诗人在生活中与友人之间的曲折经历,以及重逢的喜悦。这一联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重逢的可贵之处。
接下来的四句“老兄颜色清而丰,娟娟秋水开芙蓉。铁瓮城头拭硎刃,晚榜咫尺春旗红。”分别描绘了友人赵希郮的形象、铁瓮城的景致以及临近晚榜的景象。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修辞手法,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相思江西子王子,寻盟来与白鸥同。江莎浓澹俄一再,庾楼却倚庐山峰。”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在江南水乡的美好回忆,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吾宗乃有此豚犬,掩鼻急趋风露中。老兄久厌臭来逐,是行不复尘相蒙。”这两句通过对诗人自己的反思以及对友人的赞美,进一步突出了友人品质的高尚。
尾联“亦欲柁牙把船尾,琵琶洲上携手吟青枫。”则是对未来相聚的期许和憧憬,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
总的来说,《送赵希郮》这首诗歌通过对友人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慨,展现出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赵希郮》这首诗是南宋诗人王质于公元1185年创作的。在这个时期,南宋正处于靖康之役后的动荡不安时期。政治腐败、民生疾苦以及外患压迫等因素,使得文人墨客普遍怀有忧国忧民的情怀。
作为这个时期的著名文人,王质本人也饱经风霜。他青年时曾热衷功名,但由于政局不稳,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果。后来在江西信州等地担任地方官,致力于治理和教化百姓。这段经历使他对民间疾苦有了深刻的了解,也激发了他在诗歌创作中的家国情怀。
在创作《送赵希郮》这首送别诗时,正值南宋朝堂内部党派纷争激烈之际。而赵希郮正是一位因遭到排挤而离京返乡的官员。面对这一历史背景,王质巧妙地以黄河之水喻指宦海风波,通过对友情、政治的吟咏,揭示了当时社会现实的矛盾与困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