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宝塔
塔本无缝,真如不动。
说此经处,涌出虚空。
释迦多宝,听说如梦。
东西无二,见见不同。
无刹不收,无色不融。
层层落落,光影重重。
恒河沙劫,尽入其中。
三世诸佛,一法身通。
针劄不入,寿量无穷。
目连舍利,常隐于中。
阿育王像,妙色金容。
天龙八部,万亿灵通。
擎山持杵,遍满虚空。
护持礼塔,摧灭魔踪。
显正宝塔,八面玲珑。
水火不坏,障毗岚风。
众生见者,永脱樊笼。
信者施者,功德不空。
无住布施,福德无穷。
住相布施,犹滞途中。
诸佛子等,无功之功。
成如是塔,标指宗风。
空劫坏时,此塔不镕。
劫火洞然,体若虚空。
究竟涅槃,应时体用。
逗机应化,无法不同。
皇图永固,舜雨尧风。
郡邑宰僚,禄位高崇。
万民快乐,五谷盈丰。
狼烟自息,瑞气和浓。
性相平等,含灵体同。
世出世间,色不异空。
稽首和南,礼塔事终。
乾道四年,戊子季冬。
南泉慈化,肃老遗风。
法界有情,一切珍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塔身浑然一体,本质恒定不变。
述说此地,万象充盈虚空。
释迦牟尼与多宝如来,听佛法如梦幻泡影。
东与西并无分别,所见却各不同。
无量佛土皆能收纳,无数色彩融汇交织。
层层叠叠,光线与阴影交错相映。
恒河沙数的大劫,尽在其中展现。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所有佛陀,共享同一法身。
其坚实程度,无法用针刺入,寿命无限。
目连舍利的所在,恒常隐没其中。
阿育王的佛像,有着绝妙的金色容颜。
天龙八部众,拥有亿万神通。
举臂间撑起山峰,提杵间充满虚空。
守护礼敬宝塔,驱散邪魔踪迹。
光明正大的宝塔,八方熠熠生辉。
无惧水火侵扰,破除疾风困扰。
众生得见,从此摆脱困境。
信仰者和施予者,功德自然成就。
不住相布施,方能福德无边。
执着于布施相,仍在修行途中。
各位佛子,无形之中的伟大。
成就如此宝塔,指引修行方向。
经历劫难仍不倒,此塔不破不熔。
熊熊火焰之中,犹如虚空本体。
彻底达到涅槃境界,随顺时空变化。
顺应众生需求,法力无所不能。
国家稳固长久,如同舜禹之风。
各级官员,福禄地位崇高。
万民欢乐,五谷丰收旺盛。
战事自行平息,祥瑞之气浓厚。
性质与现象平等,一切生灵本质相同。
世俗与超脱之间,并无区别。
五体投地拜服,礼敬宝塔功德圆满。
南宋淳熙四年,戊子之冬。
南泉府处,传承慈化古风。
法界众生,大家保重。
去完善
释义
1. 释印肃:五代时期僧人。20岁时出家为僧,好游名山大川。后在江西南泉山建造了一座佛塔,因此被称为"塔主"。这首诗是他为该塔所写的赞美诗。
2. 宝塔:佛教中的佛塔,通常用来存放佛教经典和舍利子等神圣物品。
3. 无缝:指宝塔的墙壁没有缝隙,象征着完美无暇。
4. 真如:佛教术语,指真实不变的事物本质。
5. 释迦:指释迦牟尼佛,佛教的创始人。
6. 多宝:指多宝如来,佛教的一位重要神祇。
7. 无二:没有区别,这里指东西方在佛教教义上是一致的。
8. 见见不同:指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存在差异。
9. 无刹不收:指宝塔能容纳所有佛塔的象征意义。
10. 色:指各种物质形态。
11. 层层落落,光影重重:形容宝塔的高大壮观。
12. 恒河沙劫:佛教术语,指漫长的时间。
13. 三世佛:指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位佛,分别是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
14. 一法身通:指所有的佛都有相同的法身。
15. 针劄不入:形容宝塔坚固无比。
16. 寿量无穷:指宝塔的寿命非常长。
17. 目连:释迦牟尼的弟子之一,以神通著称。
18. 舍利:指高僧火化后的遗骨。
19. 阿育王:古印度的一位国王,他在位期间大力推广佛教。
20. 金容:形容佛像的金碧辉煌。
21. 天龙八部:佛教术语,指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这八种神怪。
22. 擎山持杵:形容天兵天将手持兵器,保卫宝塔。
23. 魔踪:指邪恶势力的踪迹。
24. 显正宝塔:指这座宝塔是佛教正法的象征。
25. 八面玲珑:形容宝塔设计精美,四面八方都能看到。
26. 毗岚风:佛教术语,指摧毁世界的大风暴。
27. 樊笼:指束缚众生的痛苦。
28. 信者施者:指信仰佛教的人。
29. 无住布施:指不求回报的布施。
30. 住相布施:指出于贪念或执着的布施。
31. 阿弥陀佛:佛教术语,表示祝福和感恩。
32. 皇图:指国家的统治地位。
33. 舜雨尧风:指古代圣君治理下的太平盛世。
34. 郡邑宰僚:指地方官员。
35. 禄位高崇:指官员的俸禄和地位。
36. 万民快乐:指人民生活幸福。
37. 五谷盈丰:指农业生产丰收。
38. 狼烟自息:指战争平息。
39. 瑞气和浓:指吉祥之气浓厚。
40. 性相平等:指人的本性与本相是平等的。
41. 含灵体同:指万物都有共同的灵性。
42. 世出世间:指现实世界和超越现实的世界。
43. 色不异空:指物质与精神并无本质区别。
44. 稽首和南:佛教礼仪,表示恭敬和感谢。
45. 礼塔事终:指这首诗是对宝塔赞美仪式的结束。
46. 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
47. 戊子季冬: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个节气。
48. 南泉慈化:位于江西省的一处佛教圣地。
49. 肃老遗风:指释印肃大师的风范和精神。
50. 法界有情:指生活在法界的所有有感情的生命。
51. 珍重:表示关心、重视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题宝塔》是释印肃的一首描绘宝塔的诗篇。诗中的宝塔是一个象征,代表着佛法的无缝、真如不动的真理。宝塔作为佛教的象征,汇聚了佛陀的智慧和教义,显现了释迦牟尼与多宝佛的无二之分,以及佛法的无尽妙用。
诗人通过层层叠叠的宝塔形象,表达了佛家对时空、生死、业障的理解。宝塔的无缝性和不动性揭示了生命的永恒和无碍,即使面对恒河沙劫,也能将之容纳其中。宝塔彰显了佛教的圆融无碍,涵盖了一切智慧和光明,使得众生能够从中解脱。
此外,诗人还描述了宝塔的坚固和长寿,赞美了其具有辟邪镇魔的作用,并强调了佛祖的慈悲智慧。他提醒信徒们,要相信佛法的力量,无私地施予功德,以实现内心的圆满。
最后,诗人通过对宝塔的颂扬,传达了佛教的理想——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国泰民安,万象更新。他希望人间如同一座巨大的宝塔,充满仁爱和慈悲,彰显着佛教的真谛。这首诗展现出了诗人的佛学修养和对生活的哲思,可谓一首富有宗教意味和哲理深度的作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宝塔》是宋代诗人释印肃所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通过对宝塔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信仰和对佛法的理解。
首先,在诗词的创作时间方面,此诗大约创作于北宋时期(960-1127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佛教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其次,关于该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释印肃是一名出家人,他在这一时期投身佛教事业,致力于研究和传播佛教教义。他曾游历四方,广交贤达,最终在安徽庐江的一处古刹度过余生。在游历过程中,他可能游览了各地的名胜古迹,其中包括许多佛教寺庙和宝塔,这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最后,从时代背景来看,北宋时期,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在社会上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皇室的支持,成为了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随着科举制度的推行,文人士大夫阶层逐渐崛起,他们热衷于探讨哲理,寻求心灵的慰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释印肃的创作得以广泛流传,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