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梁上舍必得大学解试
南国去天远,行程勿滞留。
试期催负笈,战决胜焚舟。
澹墨题金榜,英声起璧流。
旦评期望久,著力在毫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南方的国土离天遥远,行进在路上切勿拖延。考试的时间临近了,要加紧准备行李,决战时一定要下定决心勇往直前。用浓墨书写的金榜上承载着光荣的梦想,精英们的声音如同宝石般闪耀着光辉。期望已久的评审已经开始了,全副精力投入到每一个细节。
去完善
释义
1. 南国:南方地区。此处指南方地区的人们。
2. 天远:离天子、朝廷遥远的地方。此处指远离中央政府的地方。
3. 行程:旅途。
4. 勿滞留:不要拖延逗留。
5. 试期:科举考试的日期。
6. 催:催促。
7. 负笈:携带书籍。此处指准备应试的学问。
8. 战决:比喻通过竞争决定胜负。
9. 胜:胜利的一方。
10. 焚舟:破釜沉舟之意,喻下决心勇往直前。
11. 澹墨:淡墨。此处指试卷上的文字。
12. 金榜:金色字样的榜单。这里指录取通知书。
13. 英声:英勇的声音。此处指考试中的优秀表现。
14. 起:兴起。
15. 璧流:形容人才济济的场景。此处指众多优秀的人才。
16. 旦评:即早朝时对官员的评价。
17. 期望:期待。
18. 久:长久。
19. 着力:用力。
20. 毫头:毛笔尖。此处指用心写作。
去完善
赏析
《送梁上舍必得大学解试》是宋代诗人李昴英为送友人梁上舍赴京参加科举考试而作的一首诗。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鼓励和期许之情。
首联“南国去天远,行程勿滞留”,点明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地点和友人即将远行的事实。其中,“南国”是指中国南方地区,“去天远”则暗示了路途之遥远。诗人叮嘱友人不要因为距离远就懈怠行程,要抓紧时间,不要延误。
颔联“试期催负笈,战决胜焚舟”,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即将面临的考验的理解。其中,“负笈”是指带着书箱求学,比喻刻苦学习;“焚舟”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的一段话:“治兵于泮水之上,使士皆丽于甲,使皆告于五世之庙。还,戎服乘轩,至于武昌,呼于国曰:‘谁习于戎事,余从一焉。’遂登舟,试诸水,楚师薄秦师,秦师不敌,宵济,卒为楚所败。”“焚舟”在这里喻指破釜沉舟的决心,面对考试要有必胜的信心。
颈联“澹墨题金榜,英声起璧流”,则是对友人未来的期待和祝福。其中,“澹墨”是指轻描淡写,这里用来形容友人金榜题名时淡定从容的态度;“英声起璧流”则意味着友人的才华将像玉璧般的光彩照人,他的名声将如同流水般流传四方。
尾联“旦评期望久,着力在毫头”,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期许。其中,“旦评”是指选拔人才的评审工作,这里用来比喻科举考试;“着力在毫头”则意为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考试中,发挥自己的才能。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鼓励和对未来美好的期许,体现了深厚的友谊和坚定的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梁上舍必得大学解试》是南宋诗人李昴英所作。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时年李昴英约54岁。在这一年,梁上舍将要参加科举考试,前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参加解试。李昴英作为一位关切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福祉的文人志士,对此次考试寄予厚望,特地写下此诗为他送行。
在这时期,南宋朝廷对外面临金国威胁,内部矛盾不断激化,社会动荡不安。而李昴英由于他的忠诚和才能被任命为广东南雄州的知州,积极实施保境安民政策,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政绩。尽管如此,他仍忧虑国家的兴亡,时刻关注时代的发展。
在李昴英所处的时代,科举制度仍然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大学解试”是指宋朝科举制度中的省试,由各路地方推举的优秀士子参加,通过后可以进入京城进一步参加考试。李昴英希望梁上舍通过这次考试脱颖而出,为国家所用,体现出他对人才的尊重和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