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许月湖游鼓山

标题包含
和许月湖游鼓山
伐坐尘坌中,秋汗正浃背。 闻君游鼓山,骑马破烟霭。 不向晓中看,安得识眉黛。 飘然出樊笼,始觉此身大。 登高望四远,何物非砺带。 行窥灵源洞,往往众仙会。 青山为佳人,分外作幽态。 而我俗缘重,不到清凉界。 新诗时一吟,忽在千岩外。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宓(1092年-1152年),字师复,号复斋居士,福建莆田人。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官员,以博学多才、清廉正直著称。 陈宓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就才华横溢,被荐举为太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坐在纷扰的尘世里,秋天的汗水湿透了衣裳。 听说你去游历鼓山,骑马冲破烟雾弥漫。 不在拂晓的时候去看,怎么能见到你的美貌。 你飘逸地走出了束缚,才觉得自身变得宽宏广大。 登上高处眺望远方,一切事物都像是磨刀石。 慢慢探索灵源洞,经常有神仙聚会的地方。 青山就像美人,特别展示她的魅力。 而我却被世俗所困,不能到达清凉的境界。 经常朗诵你的新诗,感觉好像身处千山之外。
去完善
释义
1. 尘坌:指世俗纷扰之地,借指城市中的喧嚣生活。 2. 秋汗:秋天的汗水。此处指秋天流汗的情景。 3. 浃背:湿透衣背,形容出汗多。 4. 鼓山:福建省福州市的著名风景名胜区。 5. 晓中:拂晓时分。 6. 安得:如何能。 7. 眉黛:眉毛,代指美人。 8. 樊笼:原指关鸟兽的笼子,后比喻受束缚的境地。 9. 登高:登上高处。 10. 四远:四方远处。 11. 砺带:磨刀石,此处用来形容远处的山脉连绵不断。 12. 灵源洞:鼓山的一处景观,相传是道家修炼的地方。 13. 众仙会:神话传说中各路神仙聚会的场合。 14. 幽态:指青山呈现出的宁静、清幽的姿态。 15. 俗缘重:指世俗之事牵绊较多。 16. 清凉界:佛教用语,指清静的世界。 17. 新诗:刚写好的诗篇。 18. 千岩:指众多的山峰。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鼓山美景的诗。诗人通过自己在尘世的烦恼与许月湖游鼓山的畅快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摆脱世俗困扰、体验自然风光的渴望。"登高望四远,何物非砺带"一句展示了一幅广阔的山水画卷,也寓含着人生哲理。诗人虽然未能亲自探访鼓山深处,却凭借许月湖的新诗感受到山中美景,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许月湖游鼓山》是南宋诗人陈宓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时期,即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 在这一时期,陈宓作为南宋著名的文人墨客,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富有爱国情怀。他在仕途上曾担任过礼部尚书、兵部侍郎等要职,但由于种种原因,他最终选择辞官回乡,过着清贫的隐居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包括许月湖。 陈宓与许月湖在鼓山游览的过程中,共同欣赏了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两人在游览过程中产生了共鸣,因此陈宓创作了这首《和许月湖游鼓山》,以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同时,这一时期的南宋正处于金兵南侵的历史背景下,国家局势动荡不安。然而,陈宓并没有被这种压抑的氛围所影响,而是选择了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此来表达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的忠诚。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