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练子
斟别酒,问东君。
一年一度一回新。
看百花,飘舞茵。
斟别酒,问行人。
莫将别泪裛罗巾。
早归来,依旧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倒满离别之酒,问一问春天的神灵。
每年一次,春天都会焕然一新。
看那百花开遍大地,如同绿色的地毯上飘舞着花瓣。
再次斟满酒,询问离别的旅人。
别让离别的泪水沾湿了手绢。
早点回来吧,春天依然在这里等你。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斟别酒:斟,倒酒;别酒,送别时的酒。
2. 问东君:东君,太阳神,此处指春天。
3. 一回新:一次新的变化,即一次春天过去,一年结束。
4. 看百花,飘舞茵:百花,各种花;飘舞茵,随风飘落在草地上的花瓣。
5. 问行人:询问外出的人。
6. 莫将别泪裛罗巾:莫,不要;裛,沾湿;罗巾,丝织的手帕。
7. 早归来,依旧春:早,早点;依旧春,仍然是原来的春天。
去完善
赏析
《捣练子》是宋代诗人李石的一首描绘春日景象的词作。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首句“斟别酒,问东君”,以斟别酒的行为开篇,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期待。这里的“东君”是对春天的拟人化称呼,意味着春天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生机。接下来的“一年一度一回新”则进一步强调了春天的周期性,以及它带给人们的无限新鲜感。
第二句“看百花,飘舞茵”,描述了春天的景象:百花齐放,繁花似锦。其中“飘舞茵”一词生动地描绘了花朵随风飘落的美丽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下阕“斟别酒,问行人”,转而对离家远行的人表示关切。通过询问行人的情况,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于离别的感慨以及对亲人的牵挂。接下来的“莫将别泪裛罗巾”则是对远行者的安慰,希望他们不要因为离别而过于伤感。
最后两句“早归来,依旧春”,表达了对亲人早日归来的期盼,同时也传达出无论走到哪里,家乡始终是最美的风景这一主题。整首词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尚的人文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捣练子》是南宋诗人李石的一首描写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诗歌。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晚期,公元1170年左右。这个时期,正值金国入侵、南宋朝廷偏安江南的历史时期,国家的动荡和民生的疾苦为李石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这个时期,李石作为一个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理解。他通过观察捣练这种传统的手工劳动,描绘了劳动人民在艰苦环境中努力奋斗的场景,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意。
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由于战乱频繁,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劳动人民不得不从事手工业劳动,以维持生计。而捣练作为一种家庭手工业,主要制作丝织品的半成品,其工序繁琐,劳动强度大,但收入微薄,劳动者的地位也相对较低。
因此,《捣练子》这首诗不仅是李石对劳动人民艰辛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他对国家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关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的期许和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