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守局
乙巳之秋七月朔,太阳无光天索寞。
辟雍诸儒坐读书,谈古谈今自惊愕。
玉皇不受紫宸朝,百官拜表群阴消。
明朝丞相做礼数,宣押归堂只如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乙巳年的秋天七月初一,阳光暗淡,天空显得忧郁。
太学里的众儒们坐着读书,谈论古代和现代的事情时都感到惊讶。
天上的玉皇不再接受朝见,所有的官员都在拜表,群阴消散。
第二天的丞相在做礼仪方面的事务,宣布并将一切归回到原位。
去完善
释义
乙巳:指金太宗大定元年(1161年)的丁未岁。这里用干支纪年法记载事件发生的年份。
之秋:这里的"之"是代词,代替前面的"乙巳"年,即金太宗大定元年的秋天。
七月朔:农历七月的月初,这里具体指七月一日。
太阳无光天索寞:太阳没有光芒,天空显得昏暗。
辟雍:古代的学府。
诸儒:众多的学者。
百官:朝廷官员。
紫宸:皇宫。
拜表:上表奏请,这里指百官向皇帝请愿。
群阴消:群邪退散,比喻困境得到解决。
明朝:明天早晨。
丞相:中国古代封建时期最高的行政长官。
宣押:由皇帝下令安排的事务。
归堂:回到自己的职位。
只如故:仍然像之前那样。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日食守局》描绘了诗人在日食发生时的心态和观察到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怀,表达出自己面对自然界的巨变时的心境。同时,通过描绘玉皇不受紫宸朝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政治现实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日食守局》是南宋诗人方岳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
在庆元年间,南宋政权虽已稳定,但北方中原地区仍在金朝统治下。方岳出生并成长在一个江南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其文学才华受到世人瞩目。然而,尽管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但在科举道路上却屡试不第,仕途无望。这使得他在生活中常感到失意和无奈。
在这个时期,由于政治局势的变动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士人阶层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日益加重。作为南宋文人,方岳同样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对国家现状表示担忧。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导思想。
《日食守局》描述了日食这一自然现象,通过对日食景象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身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方岳通过这首诗表达出对时局的关切之情,反映出南宋文人关注国家命运、忧心忡忡的心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