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日冬至次长垣王强夫置酒雪大作醉中踏雪步行出西城登锦绣亭
萧萧冷木噪寒鸦,未有春风发柳芽。
应为亭边无锦绣,天公散水自成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萧条的树木发出寒冷的噪音,惊起了寒鸦;春天的气息尚未降临,柳树还未发芽。也许是因为亭子周围没有鲜花点缀,天空飘落的雨水自然形成了一朵朵美丽的花朵。
去完善
释义
萧萧:形容风声或马鸣等的声音。这里指寒冷的风声。
冷木:寒冷的树木。
噪:喧闹、喧哗。这里指寒鸦的叫声。
未有:没有。
春风:春天的风。
发:使草木发芽生长。这里指让柳树发芽。
柳芽:柳树的嫩芽。
应为:可能是因为。
亭边:锦绣亭的周围。
无锦绣:没有美丽的花朵。
天公:对天的尊称。这里指天空。
散水:降下雨水。这里指降雪。
自成花:自己形成了花朵。这里指雪花飘落形成的美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共度冬至佳节的情景,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和感悟。首句“萧萧冷木噪寒鸦”描述了冬季寒冷的景象,树叶凋落,乌鸦在枝头啼鸣,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冬日寂寥的画面。接着“未有春风发柳芽”一句预示了春天的到来,尽管此时还未见到春天的迹象,但诗人相信春天终将到来,柳树会重新发芽。
紧接着,诗人在第三句提到“应为亭边无锦绣”,表达了诗人对锦绣亭的赞美,认为这处亭子美如画,没有华丽的装饰也依然美丽动人。最后一句“天公散水自成花”则是诗人对自然的赞美,表示上天洒下的雪花如同花朵般美丽,为大地披上了一层银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十五日冬至次长垣王强夫置酒雪大作醉中踏雪步行出西城登锦绣亭》是宋代诗人赵鼎臣所作。创作时间为公元1179年,即南宋时期。此时正值金兵入侵,宋室南渡的动荡时期。
在这个特殊时期,赵鼎臣是一位著名的文人、学者和官员。他的诗词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深厚的时代背景。这首诗描绘了在冬季严寒的日子里,诗人在长垣县与朋友王强夫相聚,共赏大雪的美景,共度美好时光。
诗人通过描述与朋友共享美酒、醉中踏雪步行的情景,表达了对朋友真挚的情感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雪景、锦绣亭等元素,展现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独特风格和高超技巧。
总之,《十五日冬至次长垣王强夫置酒雪大作醉中踏雪步行出西城登锦绣亭》这首古诗展示了赵鼎臣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体验,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关注和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