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宿龙门晓登灵光台礼佛眼塔
一跃龙门适旧怀,棱棱浪级向人开。
洗尘云阵浇华雨,借力天衢破蛰雷。
略彴驾溪桃水满,浮屠瘗骨玉山颓。
欲知佛眼无遮障,须到灵光不夜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蓦然回首旧梦,勇敢面对波波折折的生活。
洗净尘埃和烦恼,驱散乌云,迎接生活的曙光。
跨过小溪,驾轻就熟地度过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人生犹如起伏的山峦,如同玉石般的品格使人景仰。
要理解生活的真谛,需看清人生的无遮无拦,追求心灵的解脱与智慧。
去完善
释义
1. 龙门: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境内。此处借指诗人所经过的地方。
2. 晓:清晨,天明之际。
3. 灵光台:指佛教中的一种建筑形式,通常用来供奉佛像或菩萨像。
4. 礼佛眼塔:指祭拜佛祖舍利的地方。佛眼,指佛祖的慧眼;塔,佛教建筑,用以安置佛祖舍利或经书等。
5. 一跃龙门:寓意通过努力而获得成功。
6. 棱棱:形容波浪汹涌的样子。
7. 浪级:波浪翻滚的台阶。
8. 洗尘云阵:指乌云密布的天空。
9. 华雨:指美丽的花瓣。
10. 借力天衢:借助风力在天空中飞翔。
11. 略彴:桥的一种,木板搭成的便桥。
12. 驾溪桃水:指溪流中的桃花水。
13. 浮屠:佛教塔,这里指埋葬佛祖遗骨的佛塔。
14. 瘗骨:埋藏遗骨的意思。
15. 玉山:形容高耸的山峰。
16. 颓:倒塌,破坏。
17. 佛眼无遮障:形容佛祖的智慧无所不能。
18. 须到:必须到达。
19. 不夜台:指灵光台周围永明的光芒。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访古、登览和礼佛的诗。首先,诗人以“一跃龙门”开篇,寓意着经过努力获得了成功,契合了龙门的典故,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豪放与自信的情怀。接下来的“棱棱浪级向人开”描述了诗人登上龙门的过程,展示了龙门高峻而宏伟的形象。
其次,诗中“洗尘云阵浇华雨,借力天衢破蛰雷”通过描绘大自然中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豪放奔放的性格和对生活的热情。与此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壮志凌云的抱负和勇敢面对困难的决心。
然后,诗人笔锋一转,转向了龙门周边的景物:“略彴驾溪桃水满,浮屠瘗骨玉山颓。”一方面展示出龙门周边风景优美,春水碧波荡漾,另一方面则暗示了佛教文化的庄重与深沉。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佛的理解和敬仰,并以“欲知佛眼无遮障,须到灵光不夜台”结尾,点明了诗的主旨,阐述了佛的智慧如同无尽的光明普照众生,使人理解到佛教的宽容和智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雨夜宿龙门晓登灵光台礼佛眼塔》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释正觉所作。创作时间为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正值宋朝末年,国家内外交困,社会动荡不安。
释正觉,生卒年不详,字梅屋,俗姓余,号庐陵居士,又号静明居士。他是南宋末年的一位著名诗人和僧人,以其才华横溢的诗篇闻名于世。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山水田园,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在释正觉生活的时代,南宋正处于衰落阶段,北方金国不断侵犯,内部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然而,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并未完全沉沦,他们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间疾苦的关切。释正觉作为一位僧人和诗人,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以诗歌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间疾苦的关注。
《雨夜宿龙门晓登灵光台礼佛眼塔》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宿居于龙门山,清晨登上灵光台,祭拜佛眼塔的情景。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和对国家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