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蔡务小景
欢溪遇雨水沄沄,十里青山半是云。无限伯牙琴里趣,草堂何处访征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欢溪遭遇连绵雨水,青山如云般起伏;伯牙之琴声悠扬无限,欲觅高人竟在何处?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题:此诗的题目,“题”有为此诗作序的含义。
2. 蔡务:古地名,具体位置已不可考。
3. 邓林:诗人,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明代。
4. 欢溪:欢溪,水流名称,位于蔡务附近。
5. 遇雨:受到雨水滋润的意思。
6. 水沄沄:形容流水滚滚的样子。
7. 十里青山:指代距离较远的山林景色。
8. 半是云:形容青山中有一半被云雾笼罩。
9. 无限:形容很多、丰富的意思。
10. 伯牙:古代著名音乐家,擅长弹奏古琴。
11. 琴里趣:指代通过弹琴所表达出的情感与趣味。
12. 草堂:山间简陋的住所,这里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13. 何处:疑问词,表示不知道在何处的地方。
14. 访:拜访,探访的意思。
15. 征君:封建时代对不应召出仕的人的尊称,这里借指隐士。
去完善
赏析
邓林在《题蔡务小景》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手法,展现了自然山水和人文精神相互融合的图景。首句“欢溪遇雨水沄沄”描述了溪水在欢快流淌时与降雨相遇的场景,给人清新湿润之感。接着用“十里青山半是云”描绘出山间的云雾缭绕,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景画卷。作者在第二句中将青山拟人化,使诗歌具有生动性。
接下来的“无限伯牙琴里趣”则表达了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感叹。伯牙是古代著名的音乐家,相传他的琴艺无人能及,只有钟子期能理解他的音乐所蕴含的情感。这一典故在这里用来比喻知音的重要性。而“草堂何处访征君”则意味着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寻到志同道合的友人。总的来说,这首诗歌以其婉约清丽的笔触,完美地呈现了诗人在山水田园中的生活感悟和对友谊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蔡务小景》是南宋著名诗人邓林的一首题画诗,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这个时期正是南宋政治相对稳定、经济逐渐恢复的时期,但诗人的心情却是忧虑的,因为国家仍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被金国占领,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邓林,字纬叟,号牧庵老人,世称“邓广文”,是南宋著名的学者、文学家、政治家。他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早年以进士身份进入官场,历任县丞、知州等职。在官场上,邓林坚持清廉正直,关心民生,深受百姓爱戴。然而,由于南宋朝廷内部的纷争和腐败,邓林的仕途并不顺利,多次遭到排挤和贬谪。
在这个时期,邓林创作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如《题蔡务小景》等。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家乡风光的眷恋之情。然而,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邓林作为一个爱国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和他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