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有怀乡国
长安久客逢摇落,不独悲秋更忆乡。
潘岳二毛行欲变,渊明三径已应荒。
书裁尺素鸿难托,梦遶重湖蝶自狂。
游宦十年归未得,尘缨却悔濯沧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长时间在长安漂泊,此时又逢落叶凋零,让人不仅哀伤秋天,更思念家乡。
就像潘岳年华已老,头发开始变白;陶渊明的田园也已荒废。
写信也难以寄出,梦想围绕着湖泊,蝴蝶在飞舞。
十年来一直在外做官,却无法回到故乡,不禁后悔曾经戴过的官帽。
去完善
释义
1. 长安:唐朝的首都,今陕西西安。此处是泛指京城或繁华之地。
2. 久客:长时间离家在外。
3. 摇落:树叶凋落,喻指秋天。
4. 潘岳:即潘安,西晋文人,曾任著作郎等职。因忧国忧民而须发变白,后世用"二毛"表示华发初生。
5. 渊明:即陶渊明,东晋文学家,曾弃官回乡,以耕读为生。
6. 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提及的三条隐居的小路。
7. 书裁尺素:用书信表达心情。
8. 鸿难托:比喻难以传达的心意。
9. 梦绕重湖:梦中回到故乡。
10. 蝶自狂:因思念故乡而心绪狂乱。
11. 游宦:外出做官。
12. 尘缨:世俗的烦恼。
13. 沧浪:水名,可代指隐逸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秋日有怀乡国”,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和渴望回归的心情。诗中作者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以下是具体分析:
首联,“长安久客逢摇落,不独悲秋更忆乡。”诗人描述了自己在长安这个繁华的城市里待久了,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此时又逢秋天落叶飘零的景象,不仅让人感慨万千。在这个时刻,诗人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更加思念家乡。
颔联,“潘岳二毛行欲变,渊明三径已应荒。”诗人引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潘岳,他的头发由黑变白,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另一个是陶渊明的“三径”,指的是他归隐田园的居所。这两句诗意味着诗人对自己的年华老去感到担忧,同时也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颈联,“书裁尺素鸿难托,梦遶重湖蝶自狂。”诗人以书信寄情,但鸿雁难以传递,就如同梦境中的蝴蝶飞舞,无法触摸。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思念之情的强烈,以及对自己处境的无能为力。
尾联,“游宦十年归未得,尘缨却悔濯沧浪。”诗人感叹自己在外奔波十年,却始终无法回到家乡,此时才后悔当初没有选择过清静的生活。这是诗人对自己过去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日有怀乡国》是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杨亿在公元998年创作的诗歌。在这首诗歌中,杨亿以浓郁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怀念为主题,表达了他在远离家乡时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杨亿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此前,他因政治原因被贬出京,离开了自己熟悉的京城生活,来到了遥远的地方任职。这个时期,他的人生经历了许多的波折和磨难,这也使得他对故乡的感情更加深厚。
这个时期的北宋社会,正值宋真宗赵恒在位期间。赵恒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努力恢复国家繁荣。然而,由于政治斗争激烈,朝政日趋腐败,民生问题日益严重。在这个背景下,杨亿作为一位关心民生疾苦的文人,对家乡的思念也就更加强烈。
总之,杨亿的这首《秋日有怀乡国》是他身处异地时对故乡的深深怀念,也是他对人生际遇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去完善